评论:
首页 > 要闻 > 社会民生 > 正文

江苏兴海:转型新高度 进军“海陆空”

发布时间:2020-03-23 17:52:23  |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   作者:李志纯 袁开建 吴碧云  |   责任编辑:DH020
阳春三月,我们走进位于兴化市戴南镇的江苏兴海特钢有限公司。所见所闻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这个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焊丝生产基地,正抓住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机遇,重新高起点

  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阳春三月,我们走进位于兴化市戴南镇的江苏兴海特钢有限公司。所见所闻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这个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焊丝生产基地,正抓住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机遇,重新高起点定位,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走进进省级技术中心

江苏兴海:转型新高度 进军“海陆空”

  在公司副总经理计建康的引导下,我们走进新近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省级技术中心。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展台上的一组栩栩如生的产品使用领域的模型计建康说:“这是公司高起点转型升级,进军‘海陆空’目标的象征!”

江苏兴海:转型新高度 进军“海陆空”

  兴海公司年生产高性能特种合金焊丝达3万吨,有13大系列,230余种牌号,销售份额占据国内市场七成。公司董事长刘庄明说:“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数量上,必须按照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重新布局兴海的生产经营。”于是,省级技术中心应运而生。

江苏兴海:转型新高度 进军“海陆空”

  光谱分析室、拉力实验室、氧氮碳硫分析室、金相分析室、制样室……每个室里的一台台精密设备都有它的“工作任务”。原材料进厂必须经过层层检验,所有产品必须经过这儿测试合格后方可出厂。

江苏兴海:转型新高度 进军“海陆空”

  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守信用重合同企业、中国不锈钢行业名牌产品、江苏名牌产品、江苏省质量信用AAA级企业、泰州市市长质量奖……在技术中心的另一端,112块“金字招牌”熠熠闪光,分明是一片“荣誉墙”。计建康说,这是公司的教育基地,所有新进公司的员工都要先到这里参观,目的的是让他们传承“兴海精神”,不断开拓创新。

  牵手专家 圆梦“海陆空”

  计建康说,品牌商标的认定,与企业产品质量捆绑一起,而质量的支撑是先进的技术。公司先后与南京理工大学、北京钢研总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不锈钢焊丝新产品。他们与国家不锈钢质检中心共建的企业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舟在此“领衔主演”。工作站成立4年多来,研究成果达8项,其中有4项科技成果在公司转化为产品,同时参与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5项。正是这批专家带领兴海的技术人员演绎了一个个传奇……

江苏兴海:转型新高度 进军“海陆空”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陆善平,2010年被引聘至兴海公司,负责核能装备用镍基焊接材料研制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项目。针对我国核电建设的现状和核能发展的需要,陆善平专家带领公司创新团队开发焊接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实现工业规模镍基焊材批量化稳定生产和国产化,打破依赖进口,先后完成了第三代、第四代核电焊材的研制与产业化,完善我国核电焊材体系。

  “镍是国家战略资源,价格比较高,以氮代替镍生产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棒材、线材和丝材,不仅能降低成本,节约资源,还大大提高产品的强度和耐蚀性。”据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孔见介绍,这种新型不锈钢可解决海洋工程高性能紧固件“无材可用”的难题,打破欧美技术封锁,为海洋油气钻井平台、支持平台等提供紧固件以及大型构件连接用高强耐蚀焊接材料。目前,兴海“以氮代镍”产品已批量投入生产供应市场。

  公司研发生产的超低碳特种合金焊丝亦被选用到“神州六号”,实现了兴海人多年的“飞天梦想”。

  为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公司以每年销售收入的3.5%以上用于年度研发经费。

  智能化让产品质量“不差丝毫”

江苏兴海:转型新高度 进军“海陆空”

  一圈圈“盘条”放进电脑控制的恰似“一口井”的恒温热处理炉里,经过加温后自动输出…….这条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原理是,可以绝对保证“性能耐高温一致”。而前几年这道工序使用的盐熔炉,质量不能完全达到国际标准。

江苏兴海:转型新高度 进军“海陆空”

  一根根“乌黑的棒材”在“四线磨床”上缓缓“走动”,顿时变得锃亮光滑……计建康指着线上间隙一个不起眼的“微型电脑”向我们介绍,这条线的生产原理是对气阀钢合金棒材进行表面处理,它可以自动识别质量,如有缺陷可以“自动补偿”。“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已获批发明专利……”

江苏兴海:转型新高度 进军“海陆空”

  在“涡流探伤”生产线,我们看到一排银亮的棒材同时“上线”,绝大多数“滚”到左边,但也有“滚”到右边的。计建康说,左边的是合格产品,右边的是“有伤”的,必须回炉。

  “今后我们将围绕“兴”型管理模式,以生产智能化为重点,以转型升级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保国家重点工程为重点,以进军‘海陆空’为重点,鼓励职工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力争使疫情影响早日弥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计建康篇末点题。(李志纯 袁开建 吴碧云)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