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一面鲜红的旗帜——响水县环南村“驻京党员”回乡防控疫情的故事

2020-02-05 11:17:33| 来源:中国网·美丽响水|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响水经济开发区环南村地处高速出口,是全县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重点区域。该村有16名党员在北京打工创业,被当地人称为“驻京党员”,他们的组织生活被纳入响水县驻京流

  中国网·美丽响水讯 响水经济开发区环南村地处高速出口,是全县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重点区域。该村有16名党员在北京打工创业,被当地人称为“驻京党员”,他们的组织生活被纳入响水县驻京流动党总支管理。春节前夕,他们从北京回乡后,积极投入家乡防控疫情工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里,每一位“驻京党员”都是一面鲜红的党旗,他们身上的点点滴滴,感人事迹,也被乡亲们津津乐道。

  夫妻防疫齐上阵

  曹文书是响水驻京流动党总支组织委员,妻子陈树敏曾被支部评为优秀党员,夫妻俩在北京做面食已有20多个年头。在电视、手机上看到有关疫情后,知道家乡父老乡亲急需口罩,心里总想为家乡做点实事。

  驻京党总支结对共建的是北京西单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该中心服务站搬迁,曹文书夫妻俩立即赶过去帮忙,与人交谈时流露出家乡需求口罩的信息。该服务站站长张爱珍当即赠送两箱共400个口罩给他们夫妇,曹文书把这些口罩全部送给了家乡群众。

  做面食生意的商户平时都会储存一些口罩,妻子陈树敏在老家又找出口罩380多个。女儿曹云嫁在盐城,小两口也在北京做面食生意,通过曹文书电话联系,不久就将家里库存的500个口罩寄到环南。通过曹文书收集的这些口罩有1300个,一部分被他捐给了村党总支,一部分被他值勤时送给那些没有佩戴口罩的过往群众。

  废寝忘食守家园

  “学兵啊!你都看看几点了,晚饭还回不回来吃了?”2月1日晚上8点多钟,在环南村326路边卡口点上值勤的周学兵电话响了起来,原来是84岁的老母喊他吃晚饭的电话。现在是非常时期,换岗的党员还没来,周学兵只好叫妻子陈子娟将饭打包送来。赶不上回家吃饭,不能按时休息,对他来说已经很正常了。

  周学兵是最早加入北京流动党总支的成员之一,这次回乡听说村里需要志愿者,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并且主动要求到村卡点值勤。这个卡口点地处326省道和村公路交界处,是村民进出的主要道口,每天来往人员频繁。只要看到有过往群众没有佩戴口罩的,周学兵都会上前宣传防疫知识,并现场赠送口罩,教会正确的佩戴方法。凡有村民被发现第二次不戴口罩的,都会被其批评劝返。因为怕有外地车辆夜里进村,周学兵和张胜楼、明加兵等几位“驻京党员”都要值勤到深夜,等到其他党员换岗才能回家休息,有时候直到凌晨才能进入梦乡。

  防御宣传“小喇叭”

  “讲政治,别出门,配合政府灭瘟神;不走亲,不串门,不让病毒人传人;守规矩,讲卫生,平安快乐度人生!” 2月1日早上,“驻京党员”李正利骑着电瓶车,用小喇叭向村民作防疫宣传。从大年初一以来,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个年轻人起早摸黑的宣传防疫知识。

  李正利是1995年7月到北京做面食生意的,在环南村驻京劳务输出支部原书记邹洪彩的介绍下,写了入党申请书,于2013年8月正式成为一名党员。李正利坚信:不管什么时候,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哪里需要人手,哪里就有党员。现在面临严峻的防疫形势,村里急需人手,李正利主动请缨,要求工作在防疫第一线。向村民发口罩,张贴《倡议书》,悬挂标语横幅......他总是积极上前,爬上爬下,从不叫屈喊累。以前做过小生意的他,家里有个小喇叭,虽然电池没电了,但是依靠电瓶车上的电源仍然可以派上用场。根据网上摘录、手机信息和自己改编,他把防疫知识编成耐听好懂的“顺口溜”,每天流动向村民宣传播放。久而久之,大家看到他不呼其名,都亲切地称他为“小喇叭”。(柳灿红 汪正清)

【责任编辑:DH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