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新闻 > 食品 > 正文

冬春的芦蒿 撑起泗洪县江桥人的腰包

发布时间:2018-03-05 15:02:05  |   来源:中国江苏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顾志鸿
“我以前在外地打工,后来我们村发展成为高效蔬菜种植专业村,我就和爱人张娟回来一起建大棚。”杨成说,在江桥村,他家的蔬菜大棚种植规模相对较大,大棚面积23亩。“我家以前住在村

  “你要20包芦蒿今天肯定没有货,淮安老客户预订的那些芦蒿今天能满足供应就不错了,要不你明天再和我联系吧。”今年45岁的泗洪县归仁镇江桥村村民杨成这些天来声音一直沙哑,他不仅要组织前来务工的周边村民采摘芦蒿,还要应酬外地商贩电话订货。虽然很忙,但他也很快乐。

  “我以前在外地打工,后来我们村发展成为高效蔬菜种植专业村,我就和爱人张娟回来一起建大棚。”杨成说,在江桥村,他家的蔬菜大棚种植规模相对较大,大棚面积23亩。“我家以前住在村里的小瓦房里,现在归仁镇上和宿迁城里都有商品房,早就住上新房了。”孙成说。

  江桥村是泗洪县归仁镇所辖的一个自然村。“我们村以前是个落后的贫困村,镇党委政府动员我们调结构,向高效种植要效益。现在的江桥村老百姓都富裕起来了,这些供不应求的芦蒿,早就撑起了老百姓的口袋。”1984年出生的村支书苗卿昀是一位女大学生村官,说起江桥村的变化,喜悦的神情会从她的近视眼镜片里“飞”出来。

  苗卿昀说,江桥村总人口1200多人,拥有土地1300亩。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其中有1100亩土地发展为高效蔬菜种植。全村280户人家,就有220户从事高效蔬菜种植。这里种植各种大棚蔬果,其中芦蒿就占80%。元旦以后,大棚里每天都在忙碌着。“每家每天至少有七八口人割芦蒿,你看这辆车少说也得装一吨,就连大年三十、初一,这里都在忙,每天像这样前来拖菜的车至少有十多辆。”正忙着给客商装车的江桥村民杨雪边干边说,当地高效农业的发展,倾注着镇村两级干部的心血,能走上富裕的道路,镇村干部功不可没。

  据介绍,这里过去传统农作物亩产收益只有一两千元,如今芦蒿亩产收益达万元,江桥人靠芦蒿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近年来,江桥村在种植方面运用生物制剂,既改良了土壤,增加了产量,又提高了品质;在生产方面采用集约化生产,节约了人力物力;在销售方面成立了销售团队,每天统一收货与发货,增强了定价权,打造出了江桥芦蒿这一品牌。“芦蒿从元旦后上市可以卖到3月底,接下来要种植西瓜、秋葵等。”苗卿昀说,江桥人一年到头可忙了。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中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是美食高手,竟然想到“蒌蒿”这道菜。“蒌蒿”即为我们常见的芦蒿。芦蒿碧绿青翠,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菊香,但凡吃过的人,无一不被它独特的清香所吸引。如果苏轼还健在,看到江桥的芦蒿,又该发出怎样的感叹?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