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新闻 > 江苏要闻 > 正文

江苏:东南大学预应力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5-01-09 15:21:10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姚雪青  |   责任编辑:徐忠彪
什么是预应力呢?形象地说,几片木板制成的桶容易漏水,但假如外面用铁箍形成一个加固的力,就能使得木片紧紧匝到一起,这个铁箍的功能就相当于是“预应力”。

  跨度很长的过江大桥怎样控制变形?地震区的建筑如何更好地保障质量和寿命?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中,怎样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得更节能方便的应用?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江苏省获得的唯一的一等奖。

  什么是预应力呢?形象地说,几片木板制成的桶容易漏水,但假如外面用铁箍形成一个加固的力,就能使得木片紧紧匝到一起,这个铁箍的功能就相当于是“预应力”。该项目团队研究人员、东南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冯健介绍,由于混凝土材料的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一般情况下,普通混凝土材料在拉伸至20—30米就达到了极限,例如无法造出桥梁整体结构或建筑本身因开裂而垮塌;而在其中施加了预应力技术,则不仅可以延长跨距至200到300米,还可节约建筑钢材和混凝土用量的20%至30%,显著减少碳排放量,满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国家战略需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程建设规模举世瞩目,大跨、超长、重载与特种结构以及核电、磁悬浮等高新技术工程,对现代预应力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吕志涛院士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在预应力结构理论、病害控制、抗震减灾、核电安全等领域取得了突破。主要成果构建了以13部国家标准为支撑的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标准体系,同时攻克了大跨、超长、重载结构裂缝与变形控制中关键难题,也因整体性好、无裂纹等优势突破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区应用的技术瓶颈等。

  据了解,目前该项技术已在一些重大土木工程建筑中得到了应用,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例如,268米长的苏通大桥辅桥刚构梁的混凝土中加入了高强度的预应力钢筋或钢绞线,使得其变形控制仅为其他类似结构的三分之一;南京奥体中心周长为1350米超大圆形平台,也因此形成无裂纹的整体结构,这是普通材料所无法建成的。同时,这一预应力技术也被日益广泛地应用到高层建筑、民用住宅中。

  此外,东南大学还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共摘取5项国家科技大奖,位列江苏第一。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