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以新能源之都建设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2024-06-07 15:47:30|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6月7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一一奋力书写 ‘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四场——“以新能源之都建设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擦亮高质量

江苏常州:以新能源之都建设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6月7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一一奋力书写 ‘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四场——“以新能源之都建设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南京举行,发布常州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推动高质量发展新举措。

  据介绍,近年来,常州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以全省4%的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贡献了7%的财政收入和8%的经济总量,去年高质量迈入了GDP万亿之城,在26个万亿之城中人口最少、人均GDP排名第六位,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过去五年,常州GDP增长了50%,工业规模实现了翻番,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56.2%,R&D经费支出占比提升至3.4%左右;上市企业即将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5000家,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380人,连续10年全省第一;单位GDP能耗下降了三分之一,PM2.5绝对值下降了40%,太湖湖心区水质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PM2.5绝对值排名、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均达近十年最好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三成,城乡收入比大幅缩小,让全体市民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中共享高品质生活。

  常州将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以新能源之都的全方位崛起支撑城市能级的持续性跃升,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去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680亿元,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下一步,常州将做好推动“汽车电动化”向“智能网联化”过渡、推动“产业链带动”向“创新链引领”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向“未来产业”布局、推动“生产制造端”向“场景应用端”发力四个“下半篇”文章,不断强链补链延链、集聚集群集约、做强做优做特,朝着万亿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奋进。

  常州将积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新动能。近三年,常州新能源新增装机量占新增装机总量比重分别达到79.3%、99%、100%,今年以来光伏发电新增并网用户增速全省第一。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累计281.3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到83.6%,超过全省28个百分点。下一步,将狠抓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区域协调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构建多能互补体系,重点推进华能金坛综合能源利用项目,建成国内最大的压缩空气储能基地。同时,探索智慧降碳路径,加强各类高效用能技术创新和“源网荷储”深度融合,打造新能源全链条生态和绿色低碳智慧转型双轮驱动的国家级碳达峰城市示范标杆,并争取国家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先行区等试点,提升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

  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将大力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深入推进新一轮“十百千”工程,推动建设 10 个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产业链协同平台,培育50个具有行业示范作用的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打造 500 个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5G+等应用场景,加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积极探索常州工业大模型生成路径,推动行业垂直小模型在企业中的深入应用;围绕优质企业培育,深化分级分类免费诊断,提高专精特新企业项目转化效率,提升上市(后备)企业省级以上标杆示范覆盖率;围绕重大工业项目,将智改数转网联要求提前纳入规划设计,强化资金支持;围绕可持续发展,加快绿色化改造,推进企业运行全流程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建设绿色工厂、近零碳工厂等典型标杆;针对龙头企业,引导建设具有突出示范作用的“灯塔工厂”、“数字领航”企业等;针对海量中小企业,聚焦转型痛点难点,发布一批“小快轻准”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提升“机器人+”“工业软件+”应用水平,促进效率提升、模式变革、结构优化。针对离散制造企业,指导充分利用 “智改数转”重点问题解决方案,精准有效实施项目,提高转型成功率。

  常州还将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和新能源之都定位,集聚更多的技术、人才、金融等要素资源,积极构建“1028”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强市建设开启新篇章。立足实体经济,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再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一核一园一室三中心”创新矩阵,推动科教城、中以常州创新园、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高能级发展;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低空经济、工业母机、动力电池、新型储能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实施薪火传承创新创业计划,培育一批领军年轻一代企业家,紧抓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全面落实设备更新相关政策,以免费贴息“四两拨千斤”,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大规模技术改造,培育发展“科技+产业+金融”新业态新模式。(许竹 彭亚东)

【责任编辑:DH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