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新闻 > 江苏发布 > 正文

泰州市举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1-10-15 15:53:19  |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   作者:刘芹  |   责任编辑:DH020
10月15日,泰州市举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泰州市目前已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区监管力度,推动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上

生态建设“满堂红”,全市现有野生动物225种

未来将累积建设1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

undefined

  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刘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0月15日,泰州市举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泰州市目前已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区监管力度,推动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生态建设“满堂红”

  全市现有野生动物225种

  近年来,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全市域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满堂红”。

  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覆盖面积1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74%;湿地面积10.3万公顷,占市域面积的17.8%,湿地植物有浮萍、莲、香蒲、葎草、水蓼等160余种,隶属55科,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湿地植物共有13种,中国特有种6种。全市自然分布的乡土树种有枫杨、银杏、桑、柳等40余种,有引种的泡桐、刺槐、池杉、意杨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野生动物225种,其中兽类13种,鸟类125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5种,包括麋鹿、白鹳、鸳鸯、隼、鸮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建成6个生态安全缓冲区

  未来将累积建设1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

  生态安全缓冲区是指生态空间中具有消纳、降解和净化环境污染,抵御、缓解和降低生态影响的过渡地带,对于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生态等具有重要意义。泰州市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工作目前进展如何,未来有怎样的建设计划?

  “泰州市目前已在泰兴市、海陵区、姜堰区、高港区、医药高新区先后建成6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在全省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项目建设中走在前列。”市生态环境局自然处处长何艳介绍,泰州市生态安全缓冲区主要有生态净化与生态涵养型缓冲区两类。其中,泰兴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生态湿地工程为省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项目,总投资1.1亿元,预计2022年底全部建成,尾水经生态湿地净化后,水质主要指标达到IV类水标准,最大限度减轻地表水的污染负荷,释放生态环境容量。

  何艳介绍,除了生态净化与生态涵养型缓冲区,泰州正逐步向其它类型的缓冲区拓展,在聚集的生产型村落、城郊结合部、农村连片整冶地等外围边缘地带,划出一定的生态保护范围,整合湿地、水网、林草等自然要素,以郊野公园建设为主体,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生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有机结合。

  计划2021年底前建成泰兴市高新生态保护缓冲区示范工程,在满足生态湿地净水功能的前提下,添加湿地、水网和林草等自然要素,为周边约184户村民提供一个休闲游憩新场所,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到2023年底,泰州计划共打造姜堰四支河生态涵养缓冲区、兴化市戴南生态净化缓冲区、泰兴市高新生态保护缓冲区、姜堰白南河生态涵养缓冲区4个示范工程,累积建设1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

  创新启用“天地双眼”的模式

  为生态空间管控区保护提供 “泰州经验”

  目前泰州市生态红线监管有哪些特点、亮点和好的经验做法?

  据介绍,泰州市针对目前生态空间管控区范围仅仅依靠图件和文字描述、难以准确界定管控区边界、区域内生产生活活动实际位置难以判定、环境执法监管存在困难、管控水平总体不高等问题,开发了生态红线区域管理APP,将生态空间保护从“纸上”落到实处,实现了现场监管与平台监管的有效结合,为进一步针对性开展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奠定良好基础。

  创新启用“天地双眼”的模式开展监管,“天眼”即多光谱卫星遥感分析,对全市所有生态管控区进行“空中体检”,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对违规占用行为进行准确“侦察”。“地眼”即“铁脚板”式的日常监管,通过强化项目准入核查、强化日常走访巡查、强化生态调查等形式,把监管工作做细做实。

  为降低人类活动对生物栖息环境的影响,提升生物多样性,泰州市特别针对里下河地区、长江岸线等重点生态区位开展了造林绿化、退渔(圩)还湖(湿)、自然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与质量提升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市已先后打造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4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建成湿地保护小区多达78个。

  下一步,泰州将以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从传统经验向现代高科技、从单一监管向立体管控转变,不断提高生态红线监管水平,为生态空间管控区保护贡献更多更好的“泰州经验”。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