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1-09-15 17:32:33| 来源:中国网·美丽如皋|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在近日江苏省公布的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单里,自然生态良好、红色文化浓郁的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贲家巷“上榜”,这是如皋市第6个村获评传统村落称号。

  中国网·美丽如皋讯 传统村落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支点。在近日江苏省公布的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单里,自然生态良好、红色文化浓郁的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贲家巷“上榜”,这是如皋市第6个村获评传统村落称号。

  乡村提质

  留住独特乡土味道

  革命老区江安镇是如皋第一个独立党支部建立的地方,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诞生的地方,这里到处是一片红色热土。

  保存完好的传统老屋、整齐茂盛的高大树木、蜿蜒延伸的沙土小路和不时传来的蝉鸣声……从江安镇周庄社区贲家巷主干道旁两间房屋中间短短20米的小路穿过,仿佛让人跨越时空,来到了几十年前,时光在这里沉淀,一切都还是当年的模样。

  “1930年4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就是在贲家巷召开的建军大会。”周庄社区工作人员、贲家巷居民贲舟说,作为贲家巷的一员,他从小就听着父亲给他讲述红十四军的故事。“因为了解历史,知晓当年的不易,所以贲家巷的每一位居民,都格外珍惜现在的生活。”贲舟说,也正是因为了解历史,所以周庄社区两委班子和群众,都非常注重对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诞生地——贲家巷的保护。

  “我们这里是高沙土地区,你看这个路面的泥土,就是很典型的沙土。”蹲在路边,贲舟一边用手指捏起一点沙土,一边介绍贲家巷的历史。“路边这条河的河水比较浑浊,因为这是一条二级河道,里面流动的是江水,当年人们挖土造河,沙土堆积形成了路面,然后贲姓人家居此成巷,故得此名。”贲舟说,这条路从当年形成至今,贲家巷的居民们就没有对它进行过改动,一直保持着当年的原始面貌。在贲家巷的这条小道上,不仅路面原始,周边的树木也都有不少年头了,其中最久的一棵银杏树的树龄更是将近百岁。微风吹过,片片树叶落到沙土路面,构建起了一幅具有年代感的乡村美景图。

  接力奋斗

  赓续红色革命精神

  走出乡村小道,回到主干道旁,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碑遗址就紧靠在路边。1990年4月,南通市委、市政府,南通军分区,如皋市委、市政府在贲家巷立碑纪念红十四军,碑身从上至下镌刻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纪念碑”的题字。近年来,随着社区条件的不断改善,社区也对遗址的设施和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贲舟的家离遗址仅仅间隔了一户人家,他说,这里的变化让他感触最深。“遗址门口树起了醒目的标牌,上面写了红十四军的精神,现在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看一看。”贲舟认为,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干部,他也希望自己能以红十四军精神为依托,像先辈一样一往无前地为革命奋斗,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纪念碑,在贲家巷内,还有一处红色遗址——红军井。在社区居民贲义兵家中,那口红军井除了扑面而来的年代感,从外表上看,这口井和普通的井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走近一点往下看就会发现,井口是从整块石头中间开的洞。“几十年前的老式井口是与地面相接的,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后建了井栏,把井口围了起来。”贲义兵说。“当年这里举行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大会,参加的军民很多,气氛十分热烈,井里的水都被喝光了。”贲义兵说,为了铭记这一天,家里的老一辈人便将这口井很好地保护了起来。“现在这口井成了我们当地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经常有游客前来参观,作为屋主我十分自豪。”

  红色引线

  做好产业兴旺大文章

  红色旅游线路,是近年来周庄社区立足当地红色资源,在乡村旅游方面做的积极尝试。“我们建成了一座乡愁馆,建设了一个大舞台,谱写了一首村歌,编辑了一张村报,还绘制了社区文化墙。”周庄社区党总支书记孙新桃说,他们正把红十四军精神转化为建设新周庄的动力,周庄正奋力奔跑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采摘业,在社区内形成了“红色元素+休闲采摘+民宿”的农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社区年收入可达80万元。”

  此外,周庄社区还采取“干部先行、党员带动”的模式,带领群众发展蚕桑产业,形成“蚕农+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让865户蚕农户年均增收约10500元,带动居民增收致富。

  “这些年,通过不断努力,我们周庄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文明村等称号,此次再添省级传统村落的荣誉,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孙新桃说,历史不仅是文明的赓续、更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许周欣 石建海)

  编辑:丛远华

【责任编辑:DH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