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靖江 > 正文

靖江编制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首批确定50条

发布时间:2018-06-13 16:05:57  |   来源:中国江苏网  |   作者:顾海燕 严云秋  |   责任编辑:顾志鸿
靖江地处长江之滨,早期住民在江岸生聚,筑堤造田,形成了以“圩”“埭”命名村落的地名景观。此后,随着马洲这片土地的开发,越来越多的语言、历史、地理和乡土记忆都融入到地名之中

  近日,《靖江市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正式出炉,名录公布了该市50个需要保护的历史地名。

  靖江地处长江之滨,早期住民在江岸生聚,筑堤造田,形成了以“圩”“埭”命名村落的地名景观。此后,随着马洲这片土地的开发,越来越多的语言、历史、地理和乡土记忆都融入到地名之中,如反映岳飞渡江历史的“生祠堂”“白衣堂”,反映乡土物产的“灯阁埭”“筲箕圩”,纪念烈士遗迹的“友仁村”“克成村”等。

  “近年来,随着城区边界的不断拓展和老街区的改造,许多道路、老街、弄巷等正在消失。”靖江市民政局地名办主任高峰介绍,比如西来镇的龙潭埭来源于龙的传说,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先后命名为见龙大队、见龙村;东兴镇的“旧志五桥”被“黑桥”替代;生祠镇金星村附近的一片良田覆盖了昔日的“牌楼埭”……在不少老靖江人眼里,一些浸濡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地名,蕴藏着这座城市曾经的味道,但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推进,它们中不少只能留存在遥远的记忆中。

  “地名是城市历史的印迹,更是文化的镜像和载体。”高峰说,一个地名,或承载着一段古老的传说,或铭记着一段历史的变迁,或附依着某种民俗与风情,无论是哪一种,都直观反映了当地历史变迁,极具文化价值。

  2015年,靖江市民政局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老地名,启动编制历史地名保护名录。靖江市地名委员会积极挖掘境内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地名,包括一些历史悠久、使用50年以上的地名等。通过公开征集、基层推荐、严格筛选、专家评审等,依据历史地名的古悠度、知名度、文化含量、文化独特价值、文化影响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六方面,确定了第一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50条。这些地名都是在该市具有一定的公众知晓度,能勾起靖江人的乡愁,代表靖江悠久历史文化的地名。

  比如:靖江古称阴沙、马驮沙,南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曾记载,自金人入境,扬州官吏退保阴沙,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岳飞渡难民于阴沙。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建康知府马光祖在奏折《申措置下流江防》中说:漾港,即马驮沙相对是也。

  位于马桥镇的白衣堂,相传南宋建炎年间,岳飞途经此地,人们沿途相送,依依不舍,岳飞脱下白衣战袍,以赠民众,作为留念。后人在此建一祠堂,供奉“白衣”,以示纪念,名白衣堂。介于骥江路与人民公园之间的察院弄,又称察院巷,得名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当时知县张汝华在此建察院公署。而介于渔婆港和庙圩港之间的朱大路,因旧时猪贩子从沿线农民手中收购大猪后,在大路上将猪群赶往江南出售,故称“猪大路”,后讹为“朱大路”。

  “地名保护要到位,更改要谨慎。”高峰介绍,进入该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的历史地名,将依据相关法规进行管理、保护和利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得到优先延续、保留,部分已经消失但是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历史地名,将根据建设实际适时复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摈弃、废止、变更。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