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海门 > 正文

创意产品走出国门 海门“文化+”催生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18-11-01 10:23:10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俞新美  |   责任编辑:许蓉
在海门,“文化”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用活‘文化+’新思维,多元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注入新活力,催生新动能

  在海门,“文化”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用活‘文化+’新思维,多元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注入新活力,催生新动能。”海门市委书记陈勇说。

  文化+旅游

  美丽富民两不误

  9月16日,海门市常乐镇颐生文博园内热闹非凡,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乌克兰等7个国家的30多名外国友人饶有兴致地观赏、游览。揉泥、拉坯、修坯、刻花、施釉,陶艺馆内,在陶艺师的指导下,外国友人们开心地感受着陶瓷艺术DIY的乐趣。

  颐生文博园的前身是颐生酒厂,由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如今,这里既保留着窖池群、状元楼、水塔等百年历史遗存,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酒文化展示馆、公共艺术空间等都由老厂房改建而成,厂区荒地修理成药食同源草本植物园。“园内配有4名专职讲解员”,金牌讲解员沈默默介绍,最忙的时候,她一天排了10场巡回讲解。

  “这里只是‘张謇文博园’的一部分。” 颐生文博园总经理张泉汇指着效果图介绍,正在建设中的“张謇文博园”规划总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总投资50亿元。包括张謇文化主题公园、张謇文化学堂、九龙岛湿地公园等多个特色项目。已建成的张謇纪念馆、常乐湾生态园等景点,每年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带动旅游线路周边农户每年户均增收超万元。

  发挥地域特色,“文化+旅游”带动区域一盘棋,建设美丽乡村、助力富民两不误。

  以羊文化为主的金盛生态度假村、以海洋文化为主的蛎岈山生态风景区、以渔文化为特色的沿江渔村……滨江傍海的海门,借力独特的地域优势,用文化的元素赋予乡村旅游新内涵。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有500多万游客涌进海门,实现旅游收入超40亿元。

  文化+民生

  幸福指数节节高

  “瞧,画得多美呀!”“快看,这里的楼道真漂亮!”

  在海门高新区老小区之间穿行,只见单元楼道雪白的墙面上,一幅幅手绘的风光、人物等组图,配上“邻里共和睦”“孝老爱亲,文明出行”等一组组敦品励行的文字,甚是引人注目。

  “老小区有了文化的装点,养眼又养心,幸福感一点不比新小区差呢。”家住复三新村的老居民王文贵对楼道文化赞不绝口。

  异曲同工。常乐镇为群村里的特色墙绘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海门二十景”“海门农耕文化”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跃然墙上,放眼望去,聚居区房屋乳白色的外立面映衬在各色的图案中,让原先单调的墙体变得颇有韵味。

  “这是我们创建美丽乡村规划中的一项,多以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农家画为主,寓教于乐,很受村民欢迎哦。” 为群村党总支书季春蕊笑着说。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齐抓并重,海门注重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安民。

  “老百姓不仅要吃得饱、穿得暖,更要活出高质量、精气神。”海门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江海之春”文化惠民月、“东洲清风”廉政文化集中展演月、“江海大舞台”展演月、江海文化展示月等文化品牌系列活动贯穿全年,受惠群众近100万人次。与此同时,文化部门全年完成送戏、送书、送电影、送展览、送培训分别达300场、5万册、2500场、50场、5000人次,三星级标准以上的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这些天前往江海博物馆观看“薪火——吴昌硕、王个簃作品联展”的游客络绎不绝,从8月底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名家画展,近百件书画作品吸引了大批游客。

  跟江海博物馆一样,早些年已建成投入运营的家纺博物馆、张謇纪念馆等都免费开放,逛馆藏场所成了海门市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此外,正积极筹建中的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美术馆、演艺中心等都将成为海门有看点的文化新地标。

  文化+产业

  转型升级新引擎

  国庆前夕,微笑艺术家居的设计总监潘丽君格外忙碌。一方面有学生约好假期跟班学习设计,另一方面,忙着跟设计师们研讨新的流行趋势、设计新品。

  中国家纺品牌设计形象奖、全国张謇杯家纺设计大赛银奖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去年,在智利等南美一些国家开了直营店。今年5月广交会上又新收获了500万美金订单。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全年出口400个集装箱吧。” 让潘丽君倍感骄傲的并不是出口量,而是经手设计的产品走出了国门。

  海门是纺织之乡,尤以叠石桥地区盛产家纺而闻名。学设计的潘丽君2011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海门,一下子就对当地琳琅满目的家纺产品产生了兴趣。想着用自己所学为传统家纺注入更多文化创意。经过3年多的不断尝试、研究、实践,2014年以“微笑”为文化符号的家居产品诞生了,并对自主设计的花型申请了版权保护。

  如今,在海门的家纺产业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像潘丽君一样专注创意设计的专业人才,至去年年底,版权办公室累计登记自主创意花型超过13600件。随着家纺创意研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运营,传统家纺向现代家纺迈进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目前,在叠石桥区域,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研发到成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00多家企业经营着200多个系列、近600个品牌家纺,产品远销全球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线上线下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创意家纺也渐成为该产业的宠儿。

  文化的融合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注入了新活力。海门家纺不是个例。

  建筑业,海门的传统支柱产业,全市建筑企业逾340家,年总产值超1700亿元。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除了根植技术之外,注重文化创新开拓出更多、更广的路径。

  前不久,总投资50亿元的现代建筑产业园项目签约入驻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目标建成集建筑博览、研发设计中心和高端人才中心于一体,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近年来,海门充分挖掘具有江海文化特质的人文、历史及传统优势产业资源,培育了10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个地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基地。上半年,又先后有投资50亿元的中南张謇故里小镇及余东田园古镇、红木文化艺术小镇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成功落户。

  “至2020年,可再新增2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至少一个国家级文化示范项目。”海门市委宣传部长邵茂华对此有信心,“至‘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