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海安 > 正文

共建共治共享 海安打造社区融合警务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8-09-03 09:35:46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虞启忠 周晋安 曹钰华  |   责任编辑:秦玉莹
 把234个社区警务室设在群众家门口,把社区警务和社区资源糅合起来,把1172个社区网格与所有警务区100%对接……目前,一个由社区民警、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构成的“1+1+N”的社区治安服务

  把234个社区警务室设在群众家门口,把社区警务和社区资源糅合起来,把1172个社区网格与所有警务区100%对接……目前,一个由社区民警、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构成的“1+1+N”的社区治安服务管理网络已将海安城乡“全覆盖”。

  2016年,实施社区警务前移战略;2017年,实施社区警务优化工程;2018年,深化融合共治社区警务模式。一年一小步,江苏省海安市公安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踩实”了社区警务工作的根基。2017年全省公安机关社会评价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海安社会治安满意度、公安队伍满意度、社区民警知晓率均位居全省第一。

  多方资源融合 治理触角更深更远

  “实践证明,社区警务只有与社区资源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海安市公安局政委章群峰介绍,依托村公共服务中心建立标准化社区警务室,由一名社区民警负责,两名辅警常驻,负责日常报警求助、矛盾纠纷调处、信息采集登记、身份证代办代发等工作。

  海安市白甸镇丁华村村民张某说,“警务室每天有人值班,驻村辅警都是我们的邻里乡亲,有事找他们很方便。”据了解,海安市已建成社区警务室216家,主题警务室12家,专业警务室6家,社区警务工作从公安机关唱“独角戏”变各方“大合唱”,治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将警务资源与社区资源融合,把警务区划分与政府网格资源对应起来,曲塘派出所先行先试创出了网格资源融合的样本。所长赵华介绍,派出所勤务指挥室与镇网格办对接,社区民警对接村网格办,驻村辅警对接网格长和网格员,有效破解社区民警信息不灵、风险隐患不见底等难题。

  多元力量融合百姓共建共享平安红利

  海安市城北的丹凤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职工宿舍,425户住户大多为退休老职工或租房户,由于环境差、安防差,一度发案多、矛盾多。而近三年来,这个老旧小区治安案件连年下降,矛盾纠纷不出小区,还做到了刑事案件零发案。

  “群众自治+民警引导=融合共治平安小区”,这是海安市公安局城北派出所与地方政府会商后开出的一剂“良方”。

  兼任丹凤小区楼院党支部副书记的社区民警丁锦辉告诉我们,居民自治离不开“老书记”潘凤堂的党员模范作用。2007年10月,潘凤堂从宝钢退休后,便“走马上任”丹凤小区楼院党支部书记,成立“义务巡逻队”和“党员义工服务队”两支队伍,10多年来既巡逻防范,又帮扶孤老,真正成了小区“当家人”。

  丁锦辉定期向队员们传授巡逻防范技能,积极调动业委会、志愿服务队、社会组织三股力量解决各种纠纷,又多方联系协调,给小区新增了6处监控设施,这里已经连续8年刑事案件零发案。“我们巡逻队14个人,每天三班,绝不马虎。”说起“本职工作”,73岁的潘凤堂一脸认真。

  目前,海安已建成“警民守望”广场32个,向周边辐射建设“幸福村居·警民守望”点48个,开展各类广场活动126场次,现场参与群众3万余人。

  线上线下融合寓管理于服务破难题

  由于牵涉到征地补偿、农田补偿等,“人户不一”现象普遍存在。海安市公安局自主研发“i社区警务平台”,以二维码电子门牌为索引,解决了新型农村社区户籍服务管理难题。

  “一户一码,扫码进入i社区警务平台输录信息,社区基础服务管理从传统的‘以户管人’模式跳出来,变成‘以房管人’,实现对实有人口的精准服务管理。”海安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曹宇飞说。

  家家户户随时随地都可以登录“i社区警务平台”,也给社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便捷途径。不久前,兴雅小区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件,民警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张某,并发布协查通告。三天后,有群众在“i社区平台”留言疑似发现嫌疑人,随后民警成功将其抓获。

  据了解,二维码门牌已经在海安市10个镇区18个较大规模小区推广,安装了11020户。

  积小安为大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必须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了群众,警民联手,共建共治,成果共享。”海安市副市长、公安局长葛志祥说,融合共治的社区警务模式,提升了民警群众工作能力,增强了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带来了矛盾纠纷、可防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三下降”的实际成效。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