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淮安 > 正文

保护运河遗产再现千年荣光 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绽放异彩

发布时间:2019-07-12 19:31:26  |   来源:淮安日报  |   作者:陈旭 宋莹莹 谈杰  |   责任编辑:DH020
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先导段、示范段、样本段”的工作要求,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实现“江淮崛起梦”的重要抓手

  暑期以来,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夜色里,流光溢彩的运河两岸,市民在步道上健步疾走;国师塔下不时传来萨克斯的悠扬旋律,孩子们在雕塑前玩耍嬉戏;更有来自南京、青岛等地的旅游大巴停靠在游船码头,游客们登船饱览里运河旖旎风光……

  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先导段、示范段、样本段”的工作要求,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实现“江淮崛起梦”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努力让运河之都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用心编织运河遗产保护“安全网”

  市委、市政府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围绕“漕运文化展示区、河工文化集成区、生态文旅体验区、运河保护示范区”目标定位,从政治、历史、战略、全局的高度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打响“运河之都、水城淮安”城市品牌。

  2017年,我市组建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专门工作机构,明确市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相关部门以及大运河沿线县区主要负责人全面参与,合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建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一办一库四指挥部”工作格局,整合各方力量,实行协调联动,扎实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融入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指标考核体系,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我市研究制定《淮安市文物保护条例》,出台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为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划定红线。全面对接国家和省规划纲要,在完成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基础研究报告》《立法调研报告》《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建设研究报告》基础上,投入近400万元着手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规划,努力实现全河段整体布局、一体推进。

  着力打造淮安运河之都“金名片”

  我市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工作要求,继续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突出抓好河道水质提升、湿地生态修复和水源地达标建设,扎实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和铁路、公路、航道环境整治工作,切实加大非法码头、浮吊作业点和危险品运输船舶治理管控力度,整体提升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质量。

  依托运河沿线生态文化资源,做好“文化+生态+旅游”文章,重点建好全长15.6公里、面积11.8平方公里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加快推进中国漕运城、西游主题乐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超前谋划中国大运河水工科技博物馆、王瑶卿戏曲艺术馆等项目,积极打造河下、马头、蒋坝等一批运河文化特色小镇、特色街区,同时积极申报世界“美食之都”,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关联产业,打造一批文化体验游、淮扬美食游、特色村镇游、名人故里游线路,全面打响“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游品牌。按照“城水相依、生态相连、文脉相融”要求进行滨水布局,精心实施滨河大道、里运河文化长廊慢行系统等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大力传播淮安运河文化“好声音”

  我市紧扣大运河文化这个“根”和“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举办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大运河沿线41座城市逾150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亮相淮安。组织“清口枢纽·科技之光”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主题论坛,邀请大运河研究专家来淮讲学,为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提供智力支持。创新开展“淮安·中国大运河文化周”系列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运河故事。

  我市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淮安分院,实施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舞台艺术作品、影视剧作品、运河主题美术作品等精品创作工程。举办“运河情缘·工致当代”工笔画作品展,编辑《运河故事》系列丛书,出版《大运河保护传承论文集》等。实施大运河文化资源布展解读工程,建成以中国漕运博物馆、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为代表的运河文化博物馆群。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蕴藏的时代价值,在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中融入运河元素,将大运河开放包容的特质凝练成“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时代淮安精神。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