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打捞起来的蓝藻颜色如绿油漆一样。

南湖水域工作人员正在打捞水面上的蓝藻、浮萍和垃圾。
气温高了、气压低了,南湖蓝藻又爆发了。但是这一武汉市民几乎司空见惯的生态灾害,今年背后却有一个新“疑凶”——“一刀切”式的退养政策让南湖食藻的鲢鱼、鳙鱼种群骤然缩水,生态链遭破坏造成蓝藻空前爆发。
昨天,记者在二环线旁看到,南湖几乎成了一汪“蓝海”。蓝绿的水面上,几艘木质渔船正在打捞着蓝藻。附近南湖渔场人士介绍,7月份南湖就有蓝藻出现,8月初开始爆发,现在几乎覆盖了整个南湖6500亩湖面。渔场组织了30多条渔船打捞,每天捞上来的蓝藻有几十吨,但仍然难以阻止蓝藻蔓延势头。渔场书记毕志强感慨:“南湖虽然每年都有蓝藻出现,但没见过今年这么严重的情况。”渔场为此专门去太湖“取经”,并计划用120万元购买一套专门的清捞蓝藻设备来治理。
关于蓝藻爆发原因,相关部门说法是:气温高、光照强、气压低、周边生活污水排放,这一系列条件促成蓝藻爆发性生长。但为何今年蓝藻这么“生猛”?专家则提出另一个解释。“可能是一下子退养太狠,破坏了南湖固有的生态链。”中科院水生所蓝藻专家毕永红说。记者从南湖渔场了解到,南湖2012年开始强制退养。此前每年要投放60万尾鱼苗,都是鲢鱼、鳙鱼,年打捞量则在200万斤左右。实施退养政策后,南湖每年不再投放鱼苗,年打捞量则在30万斤左右。目前南湖内鱼类种群数量,估计比此前减少了八成以上。而且鱼类结构发生了变化。此前湖里食藻“主力”鲢鱼、鳙鱼占大头。人工投喂终止后,湖里主要是杂食性的鲫鱼、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