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林业和草原局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调环境增绿、群众增收,始终把生态扶贫作为整体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推动全市林草生态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岗位管理促增收
“以前我家很穷,房屋破旧,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很艰苦。自从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特别是实施生态扶贫以来,增加了很多生态岗位,我们这些贫困人民从中受益很多。”类乌齐县桑多镇桑多村民四郎德吉说,现在桑多村的39户建档立卡户都逐步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把贫穷转化成致富的动力,懂得珍惜生态环境,懂得感党恩,懂得用自己的双手致富。
昌都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李加旭到苗圃调研
“成为生态岗位人员后,我从中收获到的不只是物质、经济及生活状况的改善,还有自身观念的巨大转变。”类乌齐县滨达乡滨达村村民扎西贡秋表示,现在的他不会只依靠国家政策来维持家庭收入,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闲时出去打小工赚点钱。“现在我的家庭,每年的收入都会增加,腰包鼓起来了,吃住方面好起来了。”扎西贡秋高兴地说。
自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要求,市林草局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紧紧围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目标任务,逐步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外农村低保人口及低收入人口为生态岗位。
2016、2017年落实生态岗位补助资金9.47631亿元,人均年增收3000元。2018年,岗位资金补助标准由人均3000元/年提高至人均3500元/年,落实补助资金72346.4万元。2019年度,全市共招收了204000名生态岗位人员,按照人均3500元/年的标准,兑现了岗位资金7.14亿元。
林业产业带动增收—察雅苹果园
2020年招收200226人,将按照每人每年3500元兑现岗位工资,通过制定管理办法及开展动态调整等措施,强化人员管理及履职监督,保障资金兑现,预计年底将兑现完成7.01亿元。
据悉,昌都市严格落实生态岗位人员政策,公开公正公平筛选符合条件的农牧民群众为生态岗位人员,当地78万农牧民群众中有20万余人通过生态岗位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政策补贴稳增收
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严格执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落实管护人员18453名,2018年来补助资金提高为5元/亩/年。2019年享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护林员达18453人,共下达资金1.985865亿元,按照履职情况完成资金兑现,预计人均年增收1.1万元。
落实天保工程管护补助资金。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踏实的农牧民管护人员,持续加强对天保工程区1914.7万亩天然林实行常年严格、有效管护。2016年以来,共计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踏实的农牧民管护人员7651人,累计发放管护补助资金4.7875亿元,人均增收1.25万元/年。
生态工程利增收
昌都市林业和草原局坚持把项目建设与精准扶贫、生态脱贫相结合,坚持生态建设与农牧民增收并举,吸纳有劳动力的农牧民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建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牧还草、防沙治沙、营造林建设等工程,既修复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八宿县经济林基地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16年来,该市共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积24.13万亩,受益户数达4.1万余户,26万余人,人均增收1000余元。
生态修复及城市周边造林绿化。2020年,组织选聘748名本地农牧民人参与野堆村、孜通坝片区等绿化项目建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6人,带动农牧民增收676余万元,人均增收9037元。随着工程进展将不断加大农牧民群众的聘用,随之人均增收也将进一步提高。
抓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2018年,防沙治沙工程总投资200万元,惠及察雅、边坝两县266户,149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30户、665人),受益资金达52.84万元,户均增收1986元。
经济林建设助增收
为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按照自治区“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相关要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等特色林业产业。
对于建设经济林带来的好处,察雅县烟多镇帮嘎村村民邓增扎西深有体会。
芒康县康巴蜜橘基地
帮嘎村山高谷深,耕地少、土地贫瘠,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当时,邓增扎西和村民们只有依靠务农和外出做苦力赚钱养家,没有固定的工作,所以也没有稳定的收入。
后来,县委、政府,乡党委、政府联合驻村工作队,在充分听取农牧民群众建议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既然帮嘎村只有水和阳光,那就发展只需要水和阳光的绿色生态产业,于是帮嘎村迎来了杂交构树产业项目。
据悉,帮嘎村的杂交构树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产100万株当年生杂交构树扦插苗,年销售收入300余万元。杂交构树栽植3年进入盛产后,每亩一次可收割杂交构树饲料原料1.5吨,每年可收割1.5次,按现在市场价格,1吨杂交构树饲料原料可卖700元,通过种植杂交构树每亩地一年可以产生1575元收入。
“杂交构树项目给村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不光每年可以拿到土地流转费,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去项目地点务工。”邓增扎西乐呵呵的说:“按照项目建成3-5年后,移交给我们自己作为集体经济,由我们来管护的方式,相信我们以后收入会更高。”
“现在我们村的群众,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有了盼头,生活好起来了,我妹妹还考上了大学,相信我们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邓增扎西笑着说道。
八宿新增护林员大会
经济林的建设与种植配合了退耕还林和水源涵养、水土流失等治理的需要,进一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可以让昌都的荒坡披上绿装,使昌都的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同时,有利于加快昌都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巩固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和退耕还林成果,有利于解决昌都“三农”问题,有效促进生态经济的建立。
据悉,昌都市在2018-2019年全市实施林业扶贫产业经济林建设34981.96亩,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建档立卡户4222户20069人,受益资金2177.88万元,人均增收1080元。
苗圃建设助增收
位于卡若区的如意乡,2018年积极争取扶贫产业资金9000万元,建设2250亩的如意苗圃。2018年至今,通过苗圃建设、育苗、后期管护等,租用当地农牧民土地,带动当地建档立卡群众增收。
卡若区如意乡村民加永丁增表示,之前家中生活很落后、子女上学困难、无固定经济收入,自昌都市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租了当地土地之后,为百姓提供了就业岗位,吸纳农牧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生活水平逐步改善,每年有了固定经济收入。
据了解,昌都市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民”的模式,将林木种苗基地项目中适合农牧民合作社实施的部分子项目交由当地农牧民合作社组织实施,广泛吸纳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群众参与扶贫苗圃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出、后期管护等形式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自昌都市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租了当地土地之后,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获得了固定劳务费和地皮租金,每年固定收入可达2至3万元。”察雅县卡贡乡村民妞妞拉姆喜滋滋的说,我能在2019年4月份实现脱贫,这源于国家的好政策。
兑现管护补助资金
开展群众育苗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为实现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在吸纳贫困群众参与苗圃改扩建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原则,对卡贡、瓦约、如意苗圃当地贫困群众开展育苗、苗圃管理等技术培训,培训完成后,吸纳为当地苗圃长期临时工,参与苗圃育苗、管护等工作,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促进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
据悉,2018-2020年在卡若区、察雅县、芒康县、贡觉县、江达县、八宿县、洛隆县、边坝县、丁青县、类乌齐县实施扶贫苗圃13072亩,通过劳务输出及后期管护带动建档立卡户2111户5841人,受益资金928.49万元,人均增收1580余元。广大群众在参与林草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既增长了才干、得到了一技之长,又从中获得产业收入、工资收入与土地流转收入,实现了“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双赢。
因苗圃、经济林等产业效益发挥周期长,目前主要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当扶贫苗圃及经济林进入盛产期后,将持续带动全市建档立卡群众脱贫致富,且每年通过兑现土地流转费用、教育群众掌握育苗造林的基本技术和产业产生效益的不断加大,群众收入将随之增加,让群众长久吃上“生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