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2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陆卫东带队赴连云港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副厅职环境监察专员张雷参加调研。
8月1日下午,陆卫东一行首先来到徐圩新区,调研徐圩港区64、65泊位,了解30万吨航道码头建设情况。徐圩港区是徐圩新区发展临港产业的重要支撑,在详细了解港口建设及运输情况后,陆卫东指出,要充分发挥港区与产业区的叠加效应,全面加快推动港产融合发展。
位于徐圩港区的石化基地运管服务中心是集“安全管控、环境监测、能源保障、应急联动”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陆卫东详细了解了应急事件三级防控体系建设与应急响应等相关工作情况,他强调,生态环境应急部门要全面细致摸排重点风险点源,建立风险源“一企一档”,严格按照要求,细化完善应急预案,做到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点全覆盖;园区内各救援力量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场景加强应急演练,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生态环境质量管控中心是徐圩新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创新平台。目前,该中心积极联合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通过“产—学—研”协同,开展VOCs高效治理、NOx和SO2近零排放前沿技术攻关,高标准提升石化基地生态环境质量。陆卫东详细了解了该中心数据与决策分析平台、创新孵化平台、生态与减污研发平台的运行情况,听取了该中心运用大数据实现对各类污染物精准溯源与预警预测机制与原理的介绍。他指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理运用金融手段,积极促进项目成果转化落地,打造全国领先的高水平科学治污“江苏标准”。
在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大家边走边看,了解中心的处理功能、服务模式、出水标准和环境效益。在详细了解该综治中心在高含盐污水的精准处理的领先技术,并实现石化基地污水70%回用,每年减少污水排放2500万吨后,陆卫东强调,要围绕生态环境治理技术难题,推进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动环境治理技术取得突破,并积极做好推广工作。
随后,陆卫东一行调研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水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情况。作为全国首个按照《化工园区事故应急设施(池)建设标准》建设、首个利用河道建设功能完备的园区公共应急事故池案例,该防控体系规划了4座、总容量56万m3的公共应急事故池,形成了以“企业内部应急事故池—园区公共应急事故池—园区内部河道及配套截污闸为主的石化产业基地”三级风险防控体系,并通过13个节制闸将园区内部河道同园区外部的自然水体完全隔离。陆卫东强调,生态环境安全是一项必须牢牢守住的重要底线工作和基础性工作,要不断加强突发环境事件源头防控,提升应急处置效能,推进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要深入推进园区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推动园区及企业生产安全稳定持续运营。
2日上午,陆卫东一行来到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北部的月牙岛生态湿地,调研湿地建设,并听取连云港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介绍。自2018年起,连云港市率先在省内开展全域性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生物多样性位居全省前列,生物多样性标志物种频现,特有物种领跑全省,更是国际鸟类迁徙通道中的重要停歇地。陆卫东指出,连云港生态地位和自然资源禀赋突出,多样性的地貌和生态环境承载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要全面研究梳理江苏生态本底,紧紧围绕工作重心,努力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亮点,在全省建设一批生物多样性观测点,充分发挥其宣传及科普阵地的作用,并在环境治理领域大胆探索尝试,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随后,陆卫东来到岗埠农场高桥生产区,实地察看高桥生产区农田退水循环再利用、直播稻控减,现场听取了多样式推广机插秧和秸秆离田回收综合利用工作的介绍。这里通过“退水不直排、肥水不入河、养分再利用”的治理思路,实施农田退水和灌溉定额供水,减少了农业退水污染,节约水资源。陆卫东强调,大型灌区作为水环境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水利、农业、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合力,对农业灌溉用水,沟渠等细节加强管控,有序推进农田排灌系统循环生态化改造。要在压实秸秆离田和收储转运、“四离一集中”(离田、离路、离沟塘河、离林和集中堆放)清理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好文章,利用好政策资金引导,加强秸秆离田综合利用和直播稻转机插秧,全面降低农田退水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位于连云港市的江苏田湾核电站是全球在运和在建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陆卫东走访了田湾核电站环境监测站,察看了田湾核电基地智慧环境展示平台,详细询问并了解核电站环境监测位置和监测情况,并了解了7、8号机组智慧工地平台建设情况。陆卫东指出,发展核电对促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保护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够强化信息共享和核安全机制衔接,共同提升我省核与辐射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
厅办公室、法规处、水处、大气处、省核管局、市县处,宣教中心、核管中心、应急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