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歼灭战”

2023-06-13 15:38:59|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潮水退去,成群白鹭在滩涂中觅食,与数月以前,互花米草浩浩荡荡、独占一方的景象截然不同。一片芦苇生长旺盛,随风起伏飘荡,望着眼前盎然的绿意,回想不久之前

  潮水退去,成群白鹭在滩涂中觅食,与数月以前,互花米草浩浩荡荡、独占一方的景象截然不同。一片芦苇生长旺盛,随风起伏飘荡,望着眼前盎然的绿意,回想不久之前,中交三航局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却是经历了一场外来物种入侵的“歼灭战”。

  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上海市首个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项目,总体目标是通过对总长17公里的海岸带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解决该区域存在的滩涂湿地萎缩、外来物种入侵威胁生态安全等主要生态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霸占海岸带滩涂的“霸主”——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歼灭战”

首次机械刈割

  互花米草,一种名字听起来很有诗意,却是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1979年被引入我国,用于抵御台风、保滩护岸。可由于其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会严重抑制螺类、贝类、蟹类等底栖生物的生长栖息,让整个滩涂变为一片“绿色沙漠”。因此,彻底清除互花米草成了项目团队的“头等大事”。

  起初,项目团队参照山东等清除互花米草先行城市进行经验方法收集,总结出由刈割加水淹的“组合拳”进行治理,先将露出土地部分进行割除,再将该区域围堵用水淹三个月,达到清除目的。可时间不等人,按照工程计划铺排,三个月必须要让互花米草从这片滩涂上消失。 “必须主动出击,把互花米草的根茎挖出来,让它无所遁形!”项目总工孙恩林从农民犁地翻耕得到了灵感,随即开辟了一块两百平方米的试验田,进行可行性试验。翻耕方案一经制定,挖机即可入场进行翻耕,将带有根茎的淤泥挖出来,再将根茎挑出清除。看着一片片滩涂逐渐失去了互花米草的踪影,项目团队信心倍增。

  好景不长,就在翻耕清除试验开展后不久,项目副经理宋永华在日常巡视时发现原本完成清除的试验区域,互花米草竟然又悄无声息地长了出来。项目团队结合前期实验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沿海滩涂土壤含水量高、土质粘性强等因素,互花米草的根部和土壤牢牢“团”在了一起,土壤筛除的效率并不高。

互花米草“歼灭战”

首次刈割后照片

  吸取失败教训后,项目团队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要想打胜仗,还是要知己知彼!”总工孙恩林沉下心来分析翻耕清除失败的原因,关键是对互花米草的了解不够深入。为此,项目团队挑灯夜战,恶补互花米草的生物习性,发现这位“滩涂霸主”在国内竟没有任何天敌。

  正当团队一筹莫展之际,一句玩笑话却点醒了孙恩林,“互花米草实在顽固,真想一把火烧了它!”火烧的同时也会隔绝空气,而互花米草就算没有任何天敌,作为植物它需要空气和阳光才能生长。想到这点的孙恩林立马着手制定了“刈割+根茎深埋”的处理方案。使用履带式收割机三次刈割茎秆,让互花米草“身首分离”,先清除植物的地上部分。考虑到互花米草根茎可以深入地下半米以上,再结合隔绝空气阳光需在距离地下1米的结论,项目团队决定深挖2.5米的大坑,将根茎土埋入底部,再覆盖一米厚的素土压实,使其“窒息”丧失活性,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

互花米草“歼灭战”

互花米草机械刈割 航拍

  三个月过去了,放眼望去以往遍布滩涂的互花米草早已荡然无存,而这只是和外来物种“宣战”的开始,项目团队还要在滩涂种植芦苇、红树林,投放沙蚕、缢蛏,进一步改善临港滨海海岸带生态系统,打造绿色生态空间与亲海空间相融共生的滨海湿地生态廊道。(陈元坤 陈露)

【责任编辑:DH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