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泰州讯 2021年,生态环境部将江苏省列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首批试点省份。为进一步理清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状况,泰州市先行先试,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基础调查(试行)》(HJ1140-2020)等技术规范,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系统,以县(市、区)为单元开展基础调查,摸清生态保护红线本底,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水平稳步提升。2月9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专门下发通知,将泰州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
率先进行本底调查 摸清“泰美丽”家底
根据2020年底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基础调查(试行)》(HJ 1140-2020 ),率先落实方案,进行研究探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本底调查,截至2021年年底已开展两轮生态保护红线本底调查,完成兴化(10个乡镇(街道),72个村(社区 ))、姜堰(19个乡镇(街道),163个村(社区))和海陵区(13个乡镇(街道),91个村(社区))的调查工作,整理汇总包括基础地理数据、现场照片和影音在内的初步成果,编制了兴化市调查报告并于2021年12月30日通过专家评审,成果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通过本底调查,基本掌握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状况,包括环境质量状况、管护状况、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系统质量等,也整理了现有人类活动,包括农林业、养殖业、居民点和线性工程等,认真总结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监管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下一步,泰州市生态环境局将切实利用好本次本底调查数据,精细落实农业农村、住建、水利、林业等部门对不同地块的监管责任,优化红线监管方法,妥善调控原住民生产生活,定期进行保护成效评估。
强化“天地双眼”监管 维护“泰美丽”健康
构建制度化的常规督察监管模式,通过卫星、无人机和地面巡逻等手段,掌握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类活动及生产生活设施变化情况。2021年8月,进行了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卫星扫描,12月初又进行了变化情况扫描分析,通过解译和筛查,发现一批变化地块,其中10个地块进行了植被修复、疏浚河道,生态保护水平取得提升。查找出多处土地侵占、地块污染的情况,目前问题清单和相关图片现已整理完成,移交市污染防治攻坚办进行整改、追责。为加快推进问题整改,我们同步设计了各地问题核实和整改的规范表格,形成“发现问题-核实问题-整改销号-定期复查”的闭环。下一步,将以半年为周期,滚动开展“天地双眼”监管,形成常态化的高压监管态势。
积极开展生态修复 提升“泰美丽”质量
以沿江、沿河和里下河湿地片区为重点,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推进长江岸线保护,在全省率先编制《泰州市沿江“一张图”规划》,泰州长江干流岸线生产性利用率从52.2%降至49.3%,全力打造百里大江风光带。大力推进湿地保护行动,围绕陈堡草荡、平望湖等地区1.5万亩湿地及周边区域,开展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打造连片保护示范区,自然湿地保护率5年上升10个百分点。基本完成全市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加快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沿江水生生态观测体系和长江禁捕巡查体系不断健全。积极推进农业“绿岛”项目,建设相对集中的水产养殖尾水净化设施,帮助连片养殖区域的多个养殖户,统一解决尾水处理达标等难题。筹备开展“泰美丽”碳汇造林,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同步宣传生态空间保护和“双碳”行动,提高广大市民对生态保护工作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用好科学技术手段 赋予“泰美丽”智能
自2018年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的通知》(苏政发[2018]74号)起,泰州市便领先自主开发生态保护红线地理信息系统,并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相关政策及管理工作要求,不断更新、完善现有生态保护红线APP的功能,目前系统现已更新迭代到第三个版本,有效帮助属地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时监管和动态巡查责任。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情况下,近期计划把本底调查部分成果和天地双眼监管问题清单纳入APP系统,便于地方及时查找并核实问题,加强属地管理的精准性和规范性。(吴小平 吴照浩 王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