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财经 > 产业 > 正文

广东东莞“智造”业新常态:机器代人全面提高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5-03-18 11:21:14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黄晓燕
叶润泉是土生土长的大朗人,熟悉并喜欢着大朗这独有的“气味儿”。自从2005年开始办厂,他每天都在思考怎样提高毛织业的生产效率,实现设备的全自动化成为他最确信的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

  正月十五刚过,东莞大朗镇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回家过年的工人开始返厂,毛织机又响起了“咔嚓,咔嚓……”飞针走线的声音。村村毛线绕,户户织机响,走在大朗镇巷头村的街头,空气中都渗透着一股毛织的味道。

  叶润泉是土生土长的大朗人,熟悉并喜欢着大朗这独有的“气味儿”。自从2005年开始办厂,他每天都在思考怎样提高毛织业的生产效率,实现设备的全自动化成为他最确信的选择。他计划今年再置办一台大功率的电锅炉,春节过后刚开工,他就往返供电部门,筹划着用电报装、增容的相关事宜。

  毛织业转型“三级跳” 大朗10年用电量翻番

  东莞大朗镇巷头村是“中国毛织第一村”,大小毛织企业达3000多家。大朗不产一根羊毛,但拥有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整个毛织产业集群毛衣年销量超过12亿件,其中在大朗集散的超过8亿件。大朗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国羊毛衫名镇”。

  当大朗开始引进自动化机器之后,毛织名镇更加享有盛名。90年代以前,毛织以手摇横机和半自动横机为多,人力成本高且传统横机编制出的花色和图案单调、简单,逐渐不适应毛织产业的发展以及时尚需求。“1992年,大朗毛织业有了第一台数控织机,但毛织业还未真正走上机械化之路,”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春暖向记者透露,大朗毛织转型升级起步要从2005年开始。当时,政府大力鼓励企业“机器换人”,一些有想法的人开始试水机械化生产。2010年,毛织业迎来转型升级的飞跃期,短短两年时间,自动数控机开始在大大小小的毛织工厂批量出现。目前大朗已拥有数控织机总量已超过4万台。

  “这十年中,大朗毛织业机械化的转型升级带来了用电量突飞猛进的增长。就算是金融海啸时期,该镇供电量仍保持10%的高速增长。”大朗镇供电分局营业部主任叶智德透露,增长幅度最快的时候除了2010、2011年数控机普及外,还有近两年来毛织业由燃料锅炉改用电烫炉。10年间,大朗镇的年用电量由原来的12.2亿千瓦时增长到现在27.94亿千瓦时。

  随着现代毛织业逐渐发展成熟,在注重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大朗也开始注重环保。截至目前,大朗4000多家毛织业基本上实现电烫炉的更替。“近几年,大朗供电局重视电网建设,积极和我们镇政府、协会沟通,积极做好供电服务,主动协调解决客户在办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客户‘用上电,用好电’。” 陈春暖介绍。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