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沙农场:鲜食玉米上市热销“清淤堆”变“丰收田”

2024-07-25 15:45:06|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苏垦农发江心沙分公司第三生产区主任陈红菊紧锁的眉头一下就舒缓了,昔日“清淤堆”变成了长满鲜食玉米的“丰收田”,让她脸上露出的笑容比鲜花更加灿烂。

江心沙农场:鲜食玉米上市热销“清淤堆”变“丰收田”

  7月22日,看着10余名工人在鲜食玉米田里忙碌着,采摘、运送和打包等环节井然有序,并将装好的玉米棒子一袋挨着一袋整齐码放在卡车上,苏垦农发江心沙分公司第三生产区主任陈红菊紧锁的眉头一下就舒缓了,昔日“清淤堆”变成了长满鲜食玉米的“丰收田”,让她脸上露出的笑容比鲜花更加灿烂。

  “比起闲置,但凡种点庄稼,收成再少也是‘丰收’”。谈起这笔“以‘少’为‘多’”的账,陈红菊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种植鲜食玉米的地块位于团结河左侧,去年河道清淤的时候,所有淤泥就近处置,进行还田固化,但因含水量太高导致无法种植夏熟作物。眼看8亩淤泥堆无法派上用场,陈红菊连续几天茶不思、饭不想,通过上网翻阅文献、打电话咨询专家、与同事一起集思广益,终于找到了破解之法。“河道淤泥含水量较高,一般在80-95%,我们在淤泥土堆的表面每隔2米就开挖一条宽40厘米左右的排水小沟,这样再加上它本身的重力沥干,就能在几个月内把含水量降到60%左右。”但风干后的土壤质地黏重,结构性差,孔隙度和渗透系数小,保水性太差,不利于种植需水量较大的水稻,于是陈红菊将目光瞄准了玉米和大豆。

  鲜食玉米为江心沙“两青一瓜”(青玉米、青毛豆、西瓜)特色农产品之一,深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基本上所种面积均能以订单化方式提前确定买家。有这样的市场基础背书,陈红菊信心倍增、说干就干。试种前,陈红菊所在的生产区对淤泥堆进行了翻耕、晾晒和平整,然后取土进行养分测定。“这些淤泥大多是被雨水从田里带到河里的,不含重金属,氮磷钾元素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种上玉米能节省不少肥料。”陈红菊说,第一次种植鲜食玉米,对自己而言就像一场考试,更何况还是在一张“特殊”的试卷上作答。为了交出让自己满意的答卷,她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没少往玉米地里跑,查看出苗率、间苗、补苗、看叶龄、雨天挖沟排水、干旱天气喷水补水……每个环节都格外精心,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像伺候大熊猫”。天道酬勤、业道酬精,如今一片长势还不错,收成近2000余斤的玉米田让这两样都占了的陈红菊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与甜美。傍晚时分,批发商、采摘工人和赶来购买尝鲜职工居民50余人聚在田头,装箱的装箱、称重的称重、付钱的付钱,一时间,交流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蝉鸣应和着汽车的喇叭声,田间仿佛变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而刚采摘完的玉米3小时内即可走向上海、无锡、苏州、杭州等市场。

  随着玉米秸秆被收割粉碎,旋耕机翻起厚重的土壤,第二茬作物青毛豆又即将被种下地,书写新的故事。“前茬秸秆粉碎还田可以提供有机质,而后茬大豆在正常降水年份的生物固氮效率为47%~70%,这样的轮作方式能实现地力修复,而且是一种生态的方式,没有科技与狠活儿。”陈红菊自信地说,经过两年的种植修复,这块地很快就能完好如初,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清淤堆”的生态“蝶变”,体现了苏垦人“开拓创新”的品质,同时也为江心沙今后的河道治理和零散土地高效利用提供了生动案例和启发。(图文/袁伟)

【责任编辑:DH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