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水浒摇篮、人文新垛”,每每提到新垛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八个字,这里有着108名梁山好汉的故事,更有着河网密布的水泊特色,49.08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内仅雌港河、洋子港、分圩河、反修河4条主河道就有16.3千米,加上数得出名字的河道,新垛镇境内的河流总长更是达到了234.7千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水乡底蕴的小镇,看看这里的振兴篇章。
“快看,有鱼上网了……”“有了有了,哈哈哈……”盛夏时节、蝉鸣阵阵,新垛镇港西村村中心夹沟河南侧,村民张胜边和对岸的村民们谈笑着,边收着手抛网,看着网上来的小鱼,张胜乐呵呵说道:“这两年镇里整治雌港河,村里的河沟跟着干净了,鱼也多了,捕点参子鱼、鳑鲏鱼,又有的吃,又能图个乐趣。”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放到如今还得加一句“要吃水、先护水”。新垛镇党委副书记赵俊林说,为了擦亮水乡生态底色,近年来,兴化市新垛镇党委政府对雌港河、兴盐界河新垛段开展了多次河岸整治、水岸同治行动。今年以来,更是突出书记项目核心作用,紧紧围绕筑牢一个“红色堡垒”,成立一支“红色队伍”,打造一个“红色阵地”,培育一个“红色品牌”的“四个一”工作思路,整合河长制、路长制、林长制等治理方式,一体化解决环境综合整治难题,始终坚持五水共治、水岸同治原则,对兴盐界河两侧300米范围内12户595亩蟹塘进行了复垦,实施了市镇村三级河道四乱整治行动,增殖放流20吨螺蛳,销毁地笼、虾笼160余条,清理水上垃圾、漂浮物200吨。上半年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化学需氧量总量同比下降26.3%。
港西村紧邻雌港河,是全镇第一个尝到河道整治生态红利的村子。走进村子,从雌港河分流而来的小河横贯东西,沿河步道旁三五步一个菜园、七八步一幅壁画,疏密有致的花木穿插其中。西行不远,全市首家乡愁馆映入眼帘,门前,传统农业工具石碾一左一右矗立着,满满的岁月痕迹和馆内的“百笑图”“姓氏谱”“乡贤榜”“民俗风情”“家什农具”形成内外呼应,乡土特色、生态底色一览无遗。
村支书周春烨介绍,港西村辖区共有8327亩,耕地5880亩,乡愁馆记录的不仅是这里的农耕历史,也是所有传统农业的发展史。依靠传统农业村民们的温饱不成问题,但想致富却后劲不足,为此,村里依托紧邻雌港河的地理优势,积极调整传统种植业结构,鼓励农户抱团发展水产养殖业,去年8月底,“雌港河畔水产养殖合作社”正式成立,不足一年的时间,合作社就带动了40多户农户从事水产养殖业,解决了富余劳动力108人,人均纯收入增加达5000元以上。
港西村靠水吃水,地处新垛镇腹地的李施村却又不同,高效农业是李施村的主要发展方向。受地理位置限制,多年前,李施村有贫困户50多户、集体债务50多万,为突破困局,新垛镇、李施村共同发力,对接、吸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林英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月秀夫妇就是第一批返乡创业者之一。
2014年,王月秀夫妇响应镇村号召返乡创业,从村里流转200多亩土地,成立了林英果蔬专业合作社,建葡萄大棚、做规模种植,并为村里提供就业机会。王月秀介绍,别看平时合作社只有5名固定员工,但忙时却需要20到30名临时工不等,工资一般都在80到100元每天,一年下来,仅工资支出就在30万元左右。
高彩萍今年52岁,育有两个子女,一个24岁,一个12岁,四年前,老大考上了大学,闲下来的她想外出打工,却放心不下小的,可留在家里务农收入不高,又怕苦了大的。
“到江电上班将近4年了,我就负责排板,每个月工资有8000多,还能照顾到家里,在家门口挣钱很幸福。”高彩萍说。
高彩萍所在的江苏江电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输电线路铁塔、通信铁塔及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支柱产品的生产制造,年产规模超5万吨,年产值约3.5亿元。公司办公室主任于乾海介绍,江电现有在职员工300多人,其中80%和高彩萍一样是新垛本地人,等年底二期技改扩建项目达成投产后,还将产生300多个就业岗位。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和江电二期同步,新垛镇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目前盘活土地40亩,超额完成市交20亩土地盘活任务;竣工宝戈保温建材、唐源生物质发电两个亿元项目和嘉惠服饰、明宏汽贸两个5000万元项目,农民创业园4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也正在建设。
随着产业的振兴,发生在村民们身上的一个个振兴“小故事”不断涌现。新垛镇党委书记朱丹薇表示:“如今底色已有、蓝图已绘,新垛镇将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以‘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勇气、‘风风火火闯九州’的锐气、‘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狠劲、‘水里火里不回头’的韧劲,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谱写‘繁荣繁华新新垛’的现代化新篇章而努力奋斗!”(刘娟 汪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