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丛军:让城市,“数字”起来
在苏州相城,获评2020年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21年江苏省“双创人才”、2020年相城区科技领军人才的汪丛军,是在新城建领域开疆拓土的先行者之一。近日,汪丛军与媒体面对面,诠释自己的新城建理念。
汪丛军,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现任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副院长,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亿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建筑业如何“数字”起来?
说起建筑业,不少人的第一个反应依旧是图纸、人力、工地……作为中国最庞大的行业之一,建筑业的数字化程度却不尽如人意。汪丛军介绍说,按照数字化水平的测算,建筑行业的数字化比例只有9%,而金融业能达到50%-60%,高端制造业也至少是30%。
说到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绕不开“BIM”技术。“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缩写,汪丛军用“搭积木”来形容这项技术,“最初的话建筑行业只有图纸,非专业的人看不懂,而且即使是资深设计师,也不可能将所有细节都描述出来。有了BIM技术后,整个建筑地上地下,甚至整个城市,都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搭’出来,同时录入这个模型涉及到的所有信息,小到门窗尺寸、材料,各类电器需要的变电箱数据等,都能一目了然。”
BIM技术主要分为三维可视化和全过程管理两部分,汪丛军领头开发的国产化BIM数据中台软件“DTCloud”,便主要针对建筑全过程管理的应用。通过这个数据中台,建造之前的设计图纸、管道图纸、设备图纸等可以相互整合;建造过程中,则能够实现精益建造,避免设备空转带来的能源消耗;建造完成后,则可延伸到后期运维,为设备维保提供不会丢失的“说明书”。
二、是“学霸”也是“实干者”
虽说加入中亿丰只有短短两年,但汪丛军在基于BIM技术的工程数据管理软件的自主研发方面,已经耕耘了十多年。1998年,汪丛军考入同济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在同济大学安徽省招录考生中排名第一,并且仅用了8年时间便完成了本硕博全部学业,期间更作为优秀学生,前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做了一年访问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但汪丛军却没有继续选择科研这条路。彼时,中国正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发展科技产业化,城市化浪潮更是席卷全国,“无处不建筑”,因此在汪丛军看来,将技术做成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才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由于读博期间从事的“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正是BIM技术的前身,因此2008年毕业后,汪丛军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内第一批做BIM研发的技术人员。
现在,汪丛军研发的“BIM数据中台产品”进入了第四代第一阶段,而在整个研发过程中,他每天都在与新问题对抗。“我们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个披荆斩棘的过程,面前没有成熟的路可以走,走的都是山间小路。比如工地几十个仪器的海量数据如何存储,传统数据库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不到人求助,都是要靠自己学习研究去解决。”
三、结缘相城,打造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样板
2019年,在上海工作了十年的汪丛军带着干事创业的抱负,选择来到了相城。“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更喜欢创新创业的氛围,苏州的建筑行业经过全面改制,氛围相对更好,中亿丰也是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有规模优势;而且从上海开车到相城一个多小时也就到了,跟我在上海公司的通勤时间差不多。”汪丛军说,中亿丰集团董事长宫长义“‘十四五’再造一个中亿丰”的雄心壮志令他印象深刻,在他看来,“再造”绝不是传统产业的复制,而是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发力,建立起一个数字化的中亿丰。
2020年9月,由中亿丰建设集团、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打造的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成立。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是建筑行业里第一个面向新基建、新城建领域成立的产业技术研究所,汪丛军作为常务副所长,更期待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样板。
当前,研究所下已成立了中亿丰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中砌智造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分别针对工程数据软件、智能建造与运维装备、智慧建筑与园区、数字绿建产品、新型工业化等领域发力,成为中亿丰打造科技板块的重要载体。汪丛军说,这些发展成果,与相城区的支持分不开。“看得出相城区一直干劲十足、奋勇争先,发展势头非常好,适合干事创业。”事实上,汪丛军说,自从来到苏州相城,他就收到了很多上海朋友的“羡慕”,震撼于中亿丰的发展和相城人“立潮头、闯新路”的魄力。
对于未来,汪丛军认为,城市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空间载体,未来的城市必定高度智能化、绿色化、人本化。而未来的建筑业,也将与智慧城市相结合,成为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说,愿与相城一道,共建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城!(高学兵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