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布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

2021-05-28 15:24:11| 来源:消费日报网|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聚焦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工业互联网、高端化工、电力装备等优势领域,加强供应链战略设计和

  具体行动方案,详情如下:@崂山创客们,快来看看吧!

  实施重点产业发展突破行动

  1.提升发展13条重点产业链。编制实施重点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绘制产业链发展图谱,建立产业链重点项目库和重点客商库,制定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清单。实施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出台实施促进13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力争每条产业链引进2个左右总投资30亿元以上的产业大项目。

  2.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聚焦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工业互联网、高端化工、电力装备等优势领域,加强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布局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中兴通轨道交通、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美锦氢能等项目建设,培育引进一批重点企业。依托国际招商产业园区、三大产业组团和三大总部片区,构建“领军企业+产业集群+特色园区”的产业布局,争取更多产业纳入山东省“雁阵形”产业集群。

  3.发展新兴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重点围绕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传感器、机器人、高效储能、先进碳硅材料、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系统布局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和产业化等环节重大工程。推进惠科六英寸半导体功率器件、威高国际医疗产业园、国橡中心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园、吉利卫星、中科曙光液冷等项目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围绕生命科学、极地深海等未来领域,争取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计划,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4.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进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用好用足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滚动推进500个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鼓励赛轮、即发等企业争创航空轮胎、无水染色等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行动,大力推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聚焦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落后产能,以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电、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实施环保、能耗、水耗、安全、质量、技术等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逾期未整改或整改未达标的,依法关停退出。

  5.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制定实施“倍增计划”,支持上市企业主业规模和公司市值“两个倍增”。鼓励海尔、海信等大企业平台化转型,开放内部产业资源,提供技术支持、供应等专业服务,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与“领航型”企业协同创新、配套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共建产业链、互通供应链。到2022年,滚动培育80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瞪羚企业达到120家,独角兽企业达到1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50家。

  实施新经济培育突破行动

  6.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核心引领性产业,培育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应用性产业。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产业数字化,深化“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发展智慧物流、数字化设计等数字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智慧旅游、数字创意等数字生活性服务业。推进青岛国际创新园、5G高新视频园区等数字经济试点园区建设。

  7.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深化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行动,举办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鼓励卡奥斯建设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赛轮、柠檬科技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国内知名的垂直行业细分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发挥工业互联网基金群作用,开放1000个“工业赋能”场景和一批未来城市应用场景,建立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构建涵盖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解决方案、新一代网络设备、工业软件、工控系统与传感器、安全设备与产品等领域的供应链、价值链,培育工业互联网全产业生态。到2022年,新增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实现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8.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落实推进新经济业态模式发展意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垂直电商、新零售、供应链金融等18类新业态新模式。建立新经济企业培育库,依托新经济企业、创投机构、专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资源成立新经济企业俱乐部、新经济联合会。出台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场景应用实验室认定管理办法,开展创新实验和场景应用实验。

青岛发布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

  实施科技创新突破行动

  9.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积极承担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实验装置、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设施、超级计算中心、海洋科考船、海上综合试验场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国家深海基地、国际院士港等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校院所、企业设立以产业技术研发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中德青年科学院等国际创新平台。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10.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氢能源、空天海洋等领域,部署科技重点专项,力争突破面向战略需求与重大场景的产业化关键技术。聚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加强“从0到1”原创性研究,探索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支持更多企业申报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

  11.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项目支持、研发后补助、风险补偿等政策,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落实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鼓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海尔、歌尔分别争创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到2022年,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500家。

  12.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争取国家或山东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重点学科创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项目评价机制,鼓励由行业、市场主体提出建议方案。推行科技攻关“组阁揭榜制”,试点开展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依托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建设科教产融合园区。

  13.建立产才融合发展机制。强化头部企业和领办人激励,加快集聚产业“高精尖缺”人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聚焦人才最关注的“税、学、医、房”等服务保障问题,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鼓励设立离岸基地,就地集聚使用人才,对接海外创新创业资源。

  14.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加快创业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和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海创汇、华夏基石、创业黑马等孵化器加快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给予奖励。培育引进10家左右国内一流水平的孵化加速服务机构,为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融资、法务、商务、财务服务。建设青岛创业学院、青岛投资学院和青岛产业研究院。

  实施开放引领突破行动

  15.突破发展上合示范区。面向上合国家和东北亚经济圈加快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争取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和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准入等政策实现突破。推动与上合组织国家开展技术转移合作。争取设立上合组织地方合作银行。推进境内外经贸园区产业、信息、人员管理等互动。推动与上合组织国家相关的投资、贸易、人文等项目加快落户上合示范区。高水平办好上合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

  16.升级发展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中日韩消费专区。推进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做大保税原油混兑调和、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供应等新业态。争取设立本外币一体化账户试点。落实信息通信、科技服务、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投资便利化措施,接轨国际商事通行规则,推进商事主体登记领域改革创新,加快项目落地速度。

  17.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复制推广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经验措施,落实国家、省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立、职业院校举办、城市污水处理等公共事业向社会开放,推动医师区域注册和多机构执业等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科技、互联网信息、金融、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养老、专业服务等服务业开放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力争落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开放型新业态企业。

  18.推动贸易创新发展。落实国家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工作要求,探索内外贸融合发展新模式,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大力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中国(青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集聚发展垂直跨境电商平台和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较2020年翻一番。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培育数字贸易平台。推进西海岸新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引导企业尽快适应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等,建设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争创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19.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实物消费提档升级,实施“青岛购物”系列行动,联动半岛消费联盟资源,加大日韩高端日用消费品进口,构建“一带三区”消费空间。发展旅游、文化、健康、家政和托育等服务供给,培育发展首店经济、IP经济、免税经济、夜经济、直播经济等消费新模式。建设国内国际多式联运组织中心,培育海空港口、国家物流枢纽等开放平台优势,构建“通道+枢纽”统筹推进的多式联运网络,完善交易结算等组织服务功能,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全球买货重要上岸点。

  20.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发布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用好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推进莱荣高铁青岛段、潍烟高铁青岛段、青岛西至京沪高铁二通道、即墨—海阳市域(郊)铁路等规划建设。高起点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青岛—潍坊临空临港协作区。促进五市海洋经济、临空临港经济、循环经济产业协作带和城市毗邻区域融合发展。共建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平台,打造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

  实施改革攻坚突破行动

  21.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开展办事指南“零咨询”改革,深化“一窗受理、一事全办、一网通办、一码通城”,持续试点“首席审批服务官”制度。持续建设完善政务服务一体化管理平台,拓展“零材料申报”“无感审批”功能。到2022年,年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8万以上。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强新经济包容审慎监管。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等地方标准,落实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联合奖惩措施清单。

  22.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灵活方式供应新型产业用地。探索建立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制度。加快盘活存量用地,建立土地二级市场。探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建设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推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上市培育板,新增上市公司20家左右。引进股权投资机构,争取开展QFLP、QDLP跨境基金业务,设立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拓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打造政府引导基金、科创母基金、直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矩阵。

  23.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推进海湾、青啤、红星化工、国信等国企集团层面混改。强化市属企业主业监管,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在“智能化先进制造业、智慧化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和现代化经济体系金融服务业”三大板块集中。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率,鼓励市属企业对接各层次境内外资本市场,市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0家左右。推进国有企业管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强化业绩考核激励约束,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制度。

  24.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实施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办法,优化提升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通”平台综合服务功能,建设“赋能民企”创意平台。分期培育“百千万”民营企业家队伍,优化民营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青岛发布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

  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突破行动

  25.推进重点片区建设。西海岸新区突破董家口经济区、国际经济合作区、灵山湾影视文化区建设,推动金能科技、博佩发动机零部件、无锋科技等项目投产运营。加快古镇口核心区、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青岛蓝谷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科教产融合发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海洋科学城。青岛高新区突破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创新科技产业融合、科技金融协同、资本产业互动的科技产业化模式。胶东临空经济区实现胶东国际机场顺利转场运营,推进中国邮政、DHL、顺丰等重大项目建设,落户3家以上基地航空公司。

  26.推进平度莱西攻势。聚焦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产业发展、重点园区提升、营商环境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实施“项目落地年”突破攻坚。重点推进姜山、南村战略节点和国际招商园区建设,每年至少引进1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或行业领军企业,推进北京汽车整车制造总部基地、中安芯界、海信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举办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经验交流现场会。

  27.加快区域协同发展。落实区(市)和经济功能区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意见,引导各区(市)和经济功能区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细分产业精准招商,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重点改造市南西部老城区、邮轮母港区、老四方工业区、楼山后片区、株洲路片区、沙子口片区、流亭机场片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品质。改造传统商圈、老工业厂房、传统商务楼宇等,促进产业迭代更新。因区制宜推进市南上合组织成员国技术转移中心、市北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李沧国际院士港、崂山金家岭金融集聚区、城阳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即墨龙泉汽车产业集聚区、胶州国家物流枢纽、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重点园区建设,打造区域发展增长极。

  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突破行动

  28.狠抓重大项目落地。持续推进“项目落地年”活动,突出15个攻势和13条产业链发展主线,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链龙头和配套项目、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项目、新基建项目等,建立省、市、区(市)三级重点项目库,完善项目招引、储备、建设、管理机制,出台管理办法和支持政策,凝聚全市推进项目建设合力。重点抓好具有引领性的“四新”经济项目。建立投资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专员服务制度,强化项目全程督导落实。

  29.顶格推进“双招双引”。依托13个产业专班,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重点产业链招商,强化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加强与国内大型央企、领军企业的沟通对接,争取更多央企和领军企业在青岛布局发展。依托平台公司组建市场化、专业化招商机构,发挥头部企业、行业商协会、基金公司作用,着力引进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链重点环节“专精特新”企业。放大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全球创投风投大会等平台效应,用好全市招商资源信息化社交平台和“双招双引”重点项目调度平台,服务重大项目招商。到2022年,年实际使用外资达到66亿美元。

  30.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用地指标向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倾斜,国际招商产业园合计推出17平方公里净地,推广“标准地”供地模式。完善财政资金向13条产业链、重点项目集中整合机制,争取国家专项债券项目,积极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依托各类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融资。探索开展用能权交易,加大水资源配置力度,统筹使用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责任编辑:DH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