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财经 > 财经新闻 > 正文

同仁堂诚信危机根在品牌管理

发布时间:2017-02-21 07:35: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01
  将一个企业切块上市的模式,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带病上市”,这种模式亟待改变。  上市公司同仁堂,最近遭遇了一场对公司来说有点莫名其妙的质量诚信危机:有媒体报道,同仁

  将一个企业切块上市的模式,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带病上市”,这种模式亟待改变。

  上市公司同仁堂,最近遭遇了一场对公司来说有点莫名其妙的质量诚信危机:有媒体报道,同仁堂一年六次登上质检黑榜,涉及生产的配送产品抽验结果不合格、销售劣药等。日前其官方发布了澄清公告,称媒体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药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药店在销售中出现的问题,均非上市公司同仁堂所为,而是其他一些名为同仁堂的企业,与上市公司无关。

  那这是不是表明,上市公司同仁堂遇到了“李鬼”呢?果真如此,它理应向政府监管部门举报,保护上市公司在市场上的声誉和权益。但更翔实的事实是,生产和销售问题药品并受到质检部门处理的同仁堂,虽然确实与上市公司同仁堂无关,但它们又是同仁堂控股股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企业。这些同样叫同仁堂的企业,其实是上市公司同仁堂的“兄弟企业”。

  上市公司同仁堂“喊冤”,不乏情由。但投资者搞得清楚这里面的名堂吗?显然是个问题。

  这种上市公司与大股东用同一名称、上市公司与大股东旗下兄弟企业用同一名称的情况,在A股市场上几乎比比皆是。该现象与市场早期在股票发行实行的额度制有关,当时,发行股票由政府规定一个总额度,分摊给企业,为了让更多企业能够有机会发行股票,其时的办法是将额度切块分配给企业,企业可以抽出一部分资产组建一个新的公司专门上市,其余资产则作为集团资产留在上市公司之外。

  这种模式促成了大量上市公司方便地进入股市,但是由于大股东事实上与上市公司不可能完全切割,虽然它对上市公司的身份只是大股东,但在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话语权悬空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实际上成为大股东的融资平台,而大股东则可以对上市公司予取予夺,A股市场的很多上市公司就这样成了大股东的抽血机,最终被掏空成为垃圾股。

  在这方面,同仁堂的情况可能好一点,但同仁堂作为我国中药行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其商标却可以由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共享。不仅如此,大股东旗下的其他子公司也可以用同仁堂的招牌,这些从股权来说与上市公司无关的子公司,也在分享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的商誉。这种良莠不齐的公司结构,使上市公司只能与这些子公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些子公司出现质量诚信危机,很难说对作为上市公司的同仁堂毫无影响。

  很显然,这种将一个企业切块上市的模式,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带病上市”,为大股东侵犯上市公司利益提供了制度通道。相关监管部门其时早就意识到了这问题,多年来通过各种规则的制定,为上市公司建立起了与大股东之间的“隔离墙”,大股东随意套取上市公司利益的情况已有很大好转。

  但从上市公司同仁堂的境遇看,这种上市公司与非上市企业共用一块品牌的情况,实际上是上市公司品牌管理失序的表现,由于先天的“带病上市”,上市公司难以进行有效的品牌管理,仍然会对公司利益带来损害。因此,监管层面应针对这种情况建章立规,利用制度力量为上市公司权益提供保障。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