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蜂鸣声,四台分布在不同施工区域的无人机分别从机场起飞上升至70米左右的高空,沿既定航线开始执行自动化巡查任务,实时的数据和高清影像此刻正呈现在办公室的大屏上,真正实现了项目管理与现场的“零距离”。“工地有了这四只‘鹰之眼’,小到一个牡蛎礁,大到整个工程项目,不用去现场,就能够对各种情况了如指掌。”广航局承建的宁波市(象山)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测量部部长马千里介绍道。
宁波市(象山)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位于宁波市象山县的西沪港与蟹钳港,修复范围达1740万平方米,由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生物礁修复、海堤生态化改造等组成。西沪港与蟹钳港属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典型狭长形、淤泥质半封闭海湾。独特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项目在工程管理、现场安全及测量的难度陡增。
为破此难题,从建设初期,项目团队就着力依托高性能的无人机机场技术开发智慧工地平台。该平台集成了远程控制、移动应用与应急任务模块,工作人员只需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在系统内预设航线,按下确认键,机场内的无人机5分钟内即可响应起飞,凭借其半径10km的超远覆盖,仅需1小时就可巡查整个施工范围。而在此前,人工巡查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在远程巡查中,无人机如果发现工人有违规操作、安全设备佩戴不合格等情况,它还会拍照取证,系统识别后发出预警,能有效避防安全风险。”马千里说。
除了安全巡查,无人机的超清成像也可满足1:500比例尺的高精度测绘要求。过去,在滩涂地带依靠人工传统的RTK测量设备进行测量,安全管控难度极大且作业效率低。如今,坐在办公室内,通过电脑启动系统,便可操控无人机采集数据,构建施工区的高精度三维模型,为工程测量和质量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与此同时,智慧工地平台中的AI辅助识别和云端处理技术也是让工地更加“智能”的关键所在。“通过AI识别和云端处理技术的加持,平台可以把现场的一些情况转化成数据,从而扩大管理人员的‘感知’能力,帮助工程项目实施和辅助决策。比如,今天岸滩清理多少方,生物礁布设多少桩,海堤修复多少米,互花米草清除区域反青情况等。未来,我们将加快推进智慧工地平台的建设应用,给更多工地装上‘智慧大脑’!”项目部软件开发工程师郭杜康说到。
随着智慧工地平台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应用,宁波市(象山)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昔日的“荒滩”已然成为遍地是宝的“金滩银滩”,西沪港与蟹钳港的海岸线正恢复其自然活力与美丽景象。“现在海滩上随处可见各种蟹类、贝类,说明我们的海洋生态越来越好了,游客也多了起来。”附近的村民露出了喜悦的笑容。(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