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晖下的情怀——农发行恩施市支行退休老党员张高礼同志的故事

2021-04-30 15:09:02|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恩施晚报》刊载的《春风吹拂盛家坝》写到:在盛家坝出生、成长的张高礼先生从退休费中挤出8万多元,修缮了康、傅二烈士墓。看到这里,大家不约而同地猜想这位是不是恩施市支行退休老

  《恩施晚报》刊载的《春风吹拂盛家坝》写到:在盛家坝出生、成长的张高礼先生从退休费中挤出8万多元,修缮了康、傅二烈士墓。看到这里,大家不约而同地猜想这位是不是恩施市支行退休老党员张高礼同志呢。经多方打听、核实,正是他用实际行动感恩先贤,大家不由得肃然起敬。

  4月23日,我们驱车50余公里,实地瞻仰经张高礼同志出资修缮后的烈士陵园。位于盛家坝桅杆堡村的这座陵园,背靠青山,占地300平方米,四级台阶之上就是康、傅二烈士的长眠之地,墓碑中间刻着“康纪纯、付德明烈士之墓”,碑文记述两位烈士在清匪反霸、双减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国民党残匪杀害的事实。墓的两侧是四季常青的8棵桂花树,前面有一对石狮子。

  “墓修好后,为增强陵园的庄重感,张高礼同志又花了2.8万元,买了这对石狮子运来。实际上,他修缮陵园不少于10万元。”该村委会干部黄剑涛说,现在这里成为该村党支部、小学和周围邻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余晖下的情怀——农发行恩施市支行退休老党员张高礼同志的故事

  (修缮后的桅杆堡烈士陵园)

  “张老动念修缮陵园,有什么原因呢?”我们疑惑地问黄剑涛。

  他回忆到,那是2018年的清明节,张老来到桅杆堡村,看到一群小学生来给烈士扫墓,走的是泥巴路,墓的周围种的是庄稼,加上几十年的风雨冲刷,墓园显得简陋寒酸。于是,张老找到村委会商量修缮烈士墓,由于村委会没有资金,张老说他自费修缮烈士墓。他说到做到,当年的10月,张老就住进村里,专门修缮烈士墓,直到2020年4月才基本完成修缮工程。

  “这两年总能在这里见到张老,披着一身灰土。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大热天,骄阳似火,连石头都被烤的发烫。张老热得大汗淋漓,他站在墓冢旁砌墙,靠近墙体,抱起一块石头,吃力的放到墙上去,小心的挪动,直到最佳位置,然后拿一些薄薄的石块塞进缝隙里,铲一些灰砂浆刷上去,一起刷上去,还有点点汗珠。这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一旁的村支部书记黎代友娓娓的说道,眼里满是感动,“张老先生不仅修缮了烈士陵墓,还对周边的公路进行了整修。之前这里本没有路,都是烂泥。桅杆堡小学每年都组织来扫墓,学生们寸步难行,若是遇上了雨天,那路就更没法走了。而现在,“窟窿路”变成了“平坦路”,张老先生凭着一己之力刨出了一条路来!”

余晖下的情怀——农发行恩施市支行退休老党员张高礼同志的故事

  (张高礼老先生正在为烈士陵墓砌砖抬高地基)

  中午,我们返回恩施。穿过老城,沿着小路,走过一片菜园,来到张老的家拜访他。他知道来意后,说:“我也是一名转业军人,有着强烈的军人荣誉感,自小就崇拜英雄。比起烈士的牺牲,修缮烈士的墓园是应当的。”

  “修墓路又远,他年纪又一大把了,还自己动手修墓,很辛苦的。”张高礼老伴说到,“我心疼老张啊,但是我也支持他”。

  烈士屹立千秋,英名永垂。置身于修缮一新的桅杆堡烈士陵园,这里的一砖一瓦无不凝结着张高礼及当地村民对烈士的敬畏与怀念之情。正如《春风吹拂盛家坝》写到:“他自费维修烈士陵园,看似平凡,实则伟大,证明人民英雄人民爱已深入人心。”

  从他家出来,他送我们上车时说到:“放心吧,我是一个好人。”是的,他不仅是一位好人,而且是一位好党员。

  转业回到家乡的张高礼,不矜不伐,先后担任恩施物资局、农行、农发行的驾驶员。兢兢业业五十载,继续发扬着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是安全行车百万公里无事故的记录;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有的是50年如一日的真诚奉献。甘当单位“螺丝钉”,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退休后的老党员张高礼,以身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而自豪。记得有一天,是恩施市支行开展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日子。暴雨说来就来,随着狂风吹过,雨帘漫过来,顷刻间积水没脚。他紧紧的握住一把略显陈旧的伞,朝着单位大门走来。“张伯伯,这么大的雨,您还是来了!”支行的一位同事说到。党支部的活动,他总是积极主动参加,从未缺过一次。

余晖下的情怀——农发行恩施市支行退休老党员张高礼同志的故事

  (摄于农发行恩施市支行2021年4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左一为张高礼老先生)

  疫情封城期间的一天,老党员张高礼很焦急的给恩施市支行打电话,说道:“我是在电视上看新闻了解到武汉暴发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心情十分沉痛,心里很是着急,但自己年老体弱,不能为疫情防控出力,所以我想捐点钱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表达对抗击疫情的支持。我也不知道哪里可以捐款,我微信给你转账,帮助我捐一下款吧!”解封后的一天,他又拿着一沓钱急匆匆的来到了办公室,想再次捐款,说:“困难面前,国家和人民需要,请组织代为捐到疫情需要的地方。也请你们好好保护好自己!”他将500元捐款送到了同事手里,钱已被汗水浸湿,金额虽不大,但心意确是沉甸甸的。(彭虎堂 何姗姗)

【责任编辑:DH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