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新体系 实施新机制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多举并措提高可疑监测效能

2021-04-22 17:08:41|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近年来,国内外的反洗钱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反洗钱工作已逐渐成为金融稳健发展的新要塞。在人行南京分行的指导下,江苏中行遵循“风险为本”的核心原则

  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近年来,国内外的反洗钱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反洗钱工作已逐渐成为金融稳健发展的新要塞。在人行南京分行的指导下,江苏中行遵循“风险为本”的核心原则,以“智能反洗钱”为建设目标,持续推进可疑监测报告的标准化、自动化和专业化建设,可疑监测工作取得新突破。

  建立可疑监测分析新体系

  为顺应反洗钱的新形势、新要求,自2017年起,江苏中行启动了“风险为本”的全流程嵌入式反洗钱新管控体系建设,其中搭建全流程的可疑监测报告体系是核心。

  在事前客户准入环节,建立异常开户监测模型,配套异常行为识别要点,规范异常情形的加强尽职调查,严格异常客户开户准入。在事中业务办理环节,针对高风险业务,建立事中可疑监测模型,优化名单筛查预警机制,强化异常跨境业务尽调,实现可疑交易的早识别、早限制。在事后可疑监测环节,于2017年实施可疑甄别分析的江苏省“一点集中”,在省行层面成立了反洗钱可疑监测分析中心,中心立足“金融情报中心”的新定位,以专职专业化的队伍,采用标准化的甄别调查方法,依托科技化的监测分析手段,使可疑监测分析效能倍增。据悉,该行2018年以来,协助有权机关破获了近50起涉及金融的重大案件,受到各地有权机关数十份专函表扬,因反恐成效突出,该行被江苏省安全厅记集体二等功。

  实施可疑甄别的标准化

  以可疑监测分析“一点集中”为契机,江苏中行顺势建立了可疑甄别新机制,首次尝试可疑案例的分层分类甄别,配套实施监测分析的标准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依据监管风险提示,结合区域风险特点和本行可疑报告经验,江苏中行研发了本地化的可疑案例风险评估指标库,对总行反洗钱系统筛选出的异常案例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高风险高投入,低风险低投入”的原则,对不同可疑程度的案例实施差异化的分析调查。

  在管理标准化方面,通过“1个规范+5个标准”,明确可疑监测中心的职责,规范内部运营规则和员工行为标准。在作业标准化方面,总结固化可疑甄别专家经验,探索研发出可疑甄别“五步分析法”,配套建立了包含156个可疑特征的“可疑甄别知识库”来辅助甄别分析工作。通过实施新机制、新标准,江苏中行的可疑识别率逐年提高,情报价值大幅提升。

  推进可疑监测的自动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套可疑监测报告新体系的运行,江苏中行坚持科技赋能,提高可疑监测的自动化水平。创新开发了“反洗钱全景信息系统”,基于“标准驱动流程,数据警示风险、资格控制权限”三大核心理念,集可疑监测、合规审查、检查评价、培训辅导、风险画像等多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分析报告的“无纸化”和模型预警的“自动化”。

  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运用自动影像识别、知识图谱、视觉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综合分析内部采集数据以及外部采购信息,自动进行客户洗钱风险画像以及团伙关联度挖掘,实现可疑监测由“交易筛查”到“交易数据+客户身份”的综合筛查,力求洗钱风险的精准识别。随着可疑监测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疑筛查命中率大幅提升,尤其是筛选出的高风险异常案例,其可疑命中率高达到45%以上。

  提升监测队伍的专业化

  在新体系运行的同时,江苏中行多措并举提升可疑监测分析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针对新入职的可疑甄别人员,研发了标准化的可疑甄别岗位培训课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通过专项培训,结合导师带练,快速提高新入职人员的实战技能;针对可疑甄别专岗人员,除了实施常态化、体系化培训外,还建立了柔性小组,通过定期开展区域风险分析、疑难案例研讨、甄别经验分享、业务产品学习以及洗钱上游犯罪专题研究等,持续优化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

  此外,通过行内三道防线的横向联动机制,以及与外部机关的合作研讨机制,共同研判重大可疑线索和涉罪类型,借助业务专家经验以及外脑外力,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快速提升。针对识别的可疑线索,江苏中行注重监测成果的多领域运用,从内控、案防、资产质量等方面,识别风险漏洞,并对相关部门进行风险提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江苏中行将持续推进反洗钱可疑监测报告的标准化、自动化和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可疑监测分析效能,为维护金融安全、治理金融乱象、防范金融风险做出新贡献。(杨芃)

【责任编辑:DH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