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22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张晶老师的指导下,走进东乡,开展以“青春奋斗正当时,耕耘乡村践使命”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壮大产业“特色”,赋能乡村经济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东乡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7月9日,实践队来到了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走入了位于红古区的方大企业,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了解企业文化,参观企业环境,学习企业精神,探寻产业发展。多年来,方大企业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致力于助农致富,培训本土品牌、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术培训,立足东乡实际,不断夯实群众增收基础,通过文化引领、产业带动为乡村振兴赋能。
东乡刺绣促发展,绣出乡村振兴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南阳洼村,以当地特色手工刺绣打开乡村振兴新路子。7月10日,实践队参观走访方大企业南阳洼村扶贫车间,该车间通过发展当地特色手工刺绣,打造特色品牌,为当地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实践队通过走访,了解车间情况、增收渠道,跟着阿姨们认真学习刺绣工艺,体会传统刺绣工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易地搬迁求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工业园。伴随着夏日的蝉鸣,7月11日,“三下乡”实践队来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乡村振兴工业园。该产业园历经达板镇易地搬迁后逐渐发展壮大,至今已有几十家企业入驻,本次“三下乡”实践队来到了临夏州回味斋食品有限公司,实践队参观了该公司的生产车间,了解生产要求、生产工序、操作规范,并尝试参与生产环节,与车间工人一同体会劳动实践,助力振兴发展。
“回味斋现在发展大了,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家庭也慢慢富裕了,能够满足自己更多的需求了,现在生活过的幸福而充实”。实践队在观察走访生产车间时,随机采访交流的一位阿姨如是说。达板镇的产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发展乡村道路上艰难取得的胜利果实。
对此,实践队专门去采访了临夏州回味斋食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刘国姣。据刘国姣回忆,回味斋开始只是个小规模车间,成立之初,她与她爱人马海买提拿着产品到各个超市挨个推销,请朋友帮忙代买、带着客户实地调研,一直奔波在开拓市场的道路上。而如今,回味斋产品丰富、销路广阔,备受好评,已经从帮扶车间转型发展成为了就业工厂,成为东乡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实践队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当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增添青春“亮色”,关爱乡村儿童
本次寻访过程中实践队了解到,由于生产工人们平时忙于工作,对家中孩子疏于关心和照顾。实践队想用自身知识为当地乡村儿童教育贡献力量,在张晶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策划方案,为孩子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教育活动。
实践队以节目表演和讲故事的方式,迅速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通过加上视频导入、有趣互动的方式,教育孩子们远离深水湖泊、遵守交通规则、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如何正确安全使用电器设备等内容,通过本次安全教育活动,帮助当地的孩子们树立安全意识,关心呵护他们的安全,迈开乡村安全教育第一步。
擦亮红色“底色”,绘就乡村风貌
经历了多天实地探访、乡村助行,“三下乡”实践队走进东乡县布楞沟,感受乡村发展变化。
布楞沟曾经是东乡县最贫困最落后的地方,被称为悬崖边的乡村。以前布楞沟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存在着“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六大难题。
近年来,东乡县布塄沟村以党建引领,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当地村民、助农企业、政府的合力艰苦奋斗下,布楞沟公路不断建成,村民们搬到新农村,住上了有独具特色门楼、传统砖雕装饰院墙的房子,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乡村产业也不断发展起来,率先在全县偏远特困村中实现了脱贫。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实践队在布楞沟听布楞沟故事,亲眼见证如今的布楞沟,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处处彰显着美丽新农村的蓬勃生机,感悟脱贫攻坚精神,汲取青春力量。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学院实践团用实际行动跟随党的步伐,走进乡村,走近基层,走入实践。深入了解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乡村振兴艰苦奋斗的实践故事以及取得的伟大胜利成果。通过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意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实践团纷纷表态作为青年学子,应当肩负责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乡村振兴事业大舞台上展现青春风采。(张晶、丁名显、陈正君、蔡怡萍、王宇航、李木然)
图文来源: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学院“青春奋斗正当时,耕耘乡村践使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