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教育 > 就业 > 正文

大学生创业 切忌盲目跟风

发布时间:2015-04-30 14:08:03  |   来源:新华报业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于淼
第三届“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也已启动,参赛项目数预计超过前两届之和。大学生创客们,正热情拥抱着创业的春天。比赛场上中平均十个项目中至少有五六个大同小异。

  平均十个项目中至少有五六个大同小异——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内,校方主办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近期正在接受报名。第三届“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也已启动,参赛项目数预计超过前两届之和。大学生创客们,正热情拥抱着创业的春天。记者近日走进众创空间、旁听创业沙龙,采访南京十余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发现有的创业项目十分相像,有的酷似成功先例的翻版。对此,一些创业导师、投资人建议,大学生创业应力避盲目、跟风,要从差异化中获得竞争力。

  4月中旬,一所大学的创业沙龙上,几个创业团队轮流介绍项目,投资人、互联网创客、职业经理人与学校创业导师给予点评。其中一个项目是语言智能插座,样机已产出,团队下一步计划是吸引投资。听众席中,一位周同学告诉记者,他也组建了团队,同样开发智能插座。记者问他,是否知道自己与本校同学“撞车”。他答“知道”,但他认为两种智能插座功能有所差别,所以不会放弃。

  3月以来,某大学创业孵化园内,一个由8名大四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以每周工作约90小时的强度,开发一款“由本地人为外来客提供服务”的旅游社交类产品。团队得到了几十万元资助,所有成员放弃就业机会,一心扑在创业上。4月中旬,该产品的网站、微信号已上线,APP正在开发。不过,记者同期从另一个创业团队了解到,他们也在做一个类似项目,进展与前者相当。其中一位学生告诉记者:“旅游社交领域还没有巨头涉足,草根团队也有机会。另外,虽然还有别的团队做,但大家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就看谁跑得快。”不过,记者上网搜索,却一下子发现了去年就上线的四五个同类产品。新入场者要想“跑得快”,殊为不易。

  多位投资人、创业孵化园管理者发现,大学生创业多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和移动互联网领域,近来的创业热词则是“做APP”。南京大学国际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黎怡杭,近年“诊断”上百个项目后发现:“1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至少五六个类似。”

  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郭锐表示,大学生创业集中于某些领域可以理解,项目也并非绝对不能雷同,但有的大学生连有多少竞争对手、谁做得最好等情况都答不上来,令人遗憾。黎怡杭认为,创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市场反应,即产生创业点子后,找目标人群去聊、去问,理性评价它是否有真正的需求、卖点。但是,现在较为普遍的情况是,有了“好点子”,就赶快做、赶快找资金。这个点子,是否有人做了,还有多少人在做,并不关注。顺融资本投资总监、苏州大学互联网创业协会校外导师张明分析,项目相似度高,反映了创业者冲动、盲目,欠缺思考、调研。

  另外,跟风创业较为明显,很多领域起初创业者寥寥,但只要商业模式被验证为可行之后,便有许多团队涌入,一个细分市场迅速拥挤起来。“对同类项目,先出现的和后跟进的,投资评判要求肯定不一样。”紫金科技创业投资公司总经理助理张伟说,“后来者能否证明,自己的创业能力更强?”对于智能插座项目,合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周冰松点评道,很多大企业已涉足智能家居领域,而智能插座就是该领域切入点之一,如果没有独特的东西,创业难度很大。

  郭锐说,有些大学生“我认为我的项目OK”,但项目好不好是由市场说了算的。因此,无论是市级创业大赛,还是每季度的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评审,专家都不会说模棱两可或纯粹鼓励性的话,如果项目不行,就直说不行,“船小好掉头,青春耗不起”。

  黎怡杭提示大学生,将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研究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利于发现真正的问题,确定合适的创业项目。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执行总监谢海春给大学生们支招:大学老师一般从学术角度做创新研究,不少研究是基础性,并不进入应用阶段,大学生比校外企业更了解老师的研究成果,衔接老师研究与市场应用,是选择创业项目的很好路径。

  在张明看来,创业是高风险性、低成功率的奋斗,大学生难免创业能力与经验不足,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可以先加入一个团队,进行真枪实弹的创业实践。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创意、激情及年轻人的其他优势,还能跟行业前辈学习,弥补自身欠缺,缩短摸索过程。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