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患者挺直了脊梁 他却累弯了腰

发布时间:2017-03-28 15:42:11  |   来源:千龙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24
患者挺直了脊梁 他却累弯了腰

“从城市到乡村,从手术室到病人家中,刘海鹰的脚步从未停歇。终因积劳成疾,三次被推上手术台。他累弯了自己的腰,却挺直了苍生的脊梁。”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获颁“2016中国最美医生”。30多年来,他用一把手术刀在患者的脊椎上精雕细刻,为万千患者解除了脊柱病痛。他也是我国单刀手术量最高的脊柱外科医生。

一双布满老茧的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手术室,是刘海鹰最熟悉的地方。每周除了门诊、查房,多数时间,他都会在手术室度过,日复一日的手术,他累弯了自己的腰,却让更多的患者挺直了脊梁。    

这个周一,5台手术正在等着他。清晨,忙完了病房的查房工作,他来到手术室,准备开始一天的手术。换上手术服,他在刷手池边开始洗手。那双手,看起来甚至不像医生的手,布满老茧、指端粗壮。脊柱外科手术中,经常会用到名叫椎板咬骨钳的手术器械,它可以一点点咬掉患者椎骨上增生的坚硬骨质。咬骨钳有个“小尾巴”,支出来刚好卡到掌根处。刘海鹰的右手因为常年握着这把钳子,在掌根处形成了厚厚的老茧,中间还被“劈”开一道伤口,看着就觉得揪心。这样的老茧一年要掉三四茬,“脱落之后再磨起来一层。” 

手消毒之后,他走进手术室,穿好手术服,戴上颈托,围好护腰。颈托和护腰已经成为刘海鹰手术时的“标配”:因为常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也因为常年在手术台上保持一个姿势,刘海鹰自己也是一名颈腰椎疾病的患者,曾经先后三次接受大手术。疾病带给他痛苦,也带给他深深的悲悯之心,“我承受着颈腰椎疾病的痛苦,更懂得患者的苦。”脊柱外科手术中,医生需要借助X光机来判断术中金属植入物的位置是否准确,这意味着参与手术的医生将暴露在射线中。手术前,刘海鹰穿上了铅衣,这件铅衣重达15公斤,一场手术下来,脱下铅衣时,汗水早已湿透他的衣背。    

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手术台上的刘海鹰,是不一样的海鹰。有人属于舞台,有人属于讲台,刘海鹰注定属于手术台。坐在门诊,走在病房,刘海鹰是瘦弱的。当他拿起手术刀、站在手术台上的那一刻,他的眉宇间带着威严,握着手术器械的那双手坚定有力,每一次轻轻剥离,每一次植入金属物,一举一动,都透着从容与自信。    

2001年,从德国学成归来的刘海鹰组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脊柱外科团队。脊柱是一个人的“脊梁”,密布着神经组织,手术风险巨大,术中稍有差池,严重者会导致瘫痪甚至死亡。31年来,刘海鹰完成了9000多例脊柱外科手术,无一例出现围手术期死亡,无一例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他的助手们在与他搭台手术时,常常感叹他的“手上功夫”:“刘主任手稳,操作时动作非常精准,没有多余的动作。这样不仅会为病人节省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的出血,同时又能带来可靠疗效,减少并发症。”    

这样成绩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1995年,刘海鹰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德国克劳恩奖学金的外科医生,赴德学习。在德国期间,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手术机会,只要有手术,他就跟着医生一起上台。因为站的时间太长,一天下来,脚已经肿得穿不上鞋子。后来,他专门跑到中国商店买了一双布鞋。德国导师非常欣赏他的天赋与刻苦,专门定制了一把刻着刘海鹰名字的椎板咬骨钳送给他。现在,他的德国导师再来看他的手术,非常感慨刘海鹰取得的成就,也要给他点赞!    

脊柱外科本身就是高风险的工作,将并发症降低到零是不可能的,但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在国际脊柱外科领域是最低的,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科室刚刚组建的时候,定下的宗旨就是“将并发症降到最低限度”。那时候,刘海鹰天天住在医院里。科里的医生们开玩笑说,“海鹰家的床位是利用率最低的。”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同行的认可、获得了患者的认可。 

“能帮一个是一个”

2009年,一位名人来到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他就是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2008年,李宁点燃了第29届奥运会主会场的火炬。李宁的腰椎积劳成疾,曾经出现过各种不适。2009年,李宁的腰腿疼痛症状逐渐加重,各种办法都试过了,就是不见好转。李宁来到人民医院找到刘海鹰,根据李宁的情况,刘海鹰建议手术治疗。当时李宁还没有下定决心立刻手术。过了两个月,李宁的腰腿疼症状再度加重。最后,他选择信任刘海鹰,到人民医院来接受手术治疗。手术之后,困扰李宁多日的疼痛彻底消失了。如今的李宁告诉刘海鹰,“手术快8年了,我的腰也挺好的。这都得益于您的手术。”    

找到刘海鹰的患者,有很多名人:有相对年轻的刘威,也有相对年长一些的耿其昌、郭宝昌等,96岁的表演艺术家于蓝也曾经是刘海鹰的患者:“手术是在1999年做的,如今于蓝老师身体非常好。”不过,刘海鹰的患者中更多的是普通人,还有很多本应治疗的贫困患者,却因为无力承担手术费用而决定放弃手术。在门诊中,每次看到那些贫困患者失望的眼神,刘海鹰总是觉得很心痛。2009年,刘海鹰和李宁等联合发起成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旨在救助更多的脊柱疾病贫困患者。基金会成立后,很多曾经接受过刘海鹰手术的患者都来给基金会捐款,一起救助贫困患者。80多岁的郑儒永院士曾经因为腰椎滑脱找到刘海鹰做过手术。手术前,她走不了路;手术后,她可以每天工作8小时。得知基金会成立,郑老坐着公交车送来了10万元。刘海鹰特别感动,“郑儒永院士家中清贫,这些都是她的稿费。”去年,郑儒永院士再度捐出10万元。春节前,刘海鹰买了一件羊绒衫去郑儒永家中拜年,老院士开心地穿上这件羊绒衫说,“这是我穿过的最贵的衣服。”    

有热心人捐钱做慈善,刘海鹰和他的团队就用技术做慈善。这几年,刘海鹰将业余时间都留给了偏远地区的贫困患者。他忍着腰痛奔走在边远地区寻找可以救助的患者。刘海鹰常说:“人生不过百年,我现在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就多用专业优势和技术能力,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吧。”

其实,早在基金会成立前,刘海鹰和他的团队就曾经治疗过很多贫困患者。其中一位叫秀才的彝族少年给科室所有医护人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6年,秀才因为“罗锅”也就是脊柱侧弯被人民医院的医生发现,后来被刘海鹰接到了北京做手术。经过刘海鹰和他的团队精心治疗后,15岁的秀才“站直”了!此后10年间,秀才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考上公务员、结婚生子;去年,秀才专门来到人民医院,在门诊当起了导医志愿者……这种用技术改变一个人命运所带来的幸福,是无可替代的。    

有人问他,这么多贫困患者,你能救得过来吗?刘海鹰的回答简单而有力:“尽我所能,能救一个是一个。”

医学路上感谢父母支持

晚上8点半,这一天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刘海鹰坐在办公室里,静静地歇了一会儿,然后在病房里转了转。病区一共有42张病床,60多岁的患者占了一半:到了这个年龄,腰椎颈椎已经开始“闹腾”了。看到这些60多岁的患者,有时,刘海鹰会想起自己的父母。少年学医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父母辛苦供他读完了大学。等到他练就一身本领可以反哺父母时,二老的人生却永远地定格在60多岁。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手术台上,没能赶上见父亲最后一面。现在,说起二老,刘海鹰总是感到非常遗憾,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受,在清明前后,总会来得分外浓烈。“今年清明节期间,如果时间可以,我打算回家看看,为他们扫墓。”    

这一天手术台上的患者和每天的患者一样,他们不知道手术台上的刘海鹰戴着颈托、围着护腰,也不知道刘海鹰要吃三种降压药才能支撑这一天的工作,也不知道刘海鹰曾经因为腹主动脉瘤在体内安了支架、术后第三天就继续上班……在病房里走走,看看患者,刘海鹰就觉得踏实。“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双手,让他们挺起脊梁、乐观向上。”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