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校应运用大数据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

发布时间:2015-04-05 11:46:56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杨宗贤
高校要积极适应、主动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创新“三观”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三观”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大学生“正三观”。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三观”教育的驱动。在大数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格局,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了较大影响,对高校的“三观”教育形成直接的冲击。高校要理性看待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三观”教育面临新的复杂形势和难题,积极适应、主动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创新“三观”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三观”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大学生“正三观”。

  运用大数据开展“三观”教育面临的难题

  运用大数据开展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过程要完成大学生“三观”行为表征调研、提炼及相关行为研究分析,对影响大学生“三观”形成的不同层面、各个维度的因子信息进行采集、筛选及数据化处理,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在全体学生样本数据基础上展开分析,实现对大学生“三观”教育引导的实时监控和主动干预,并不断从中寻找相关关系,进而对方法进行逐步改进。当前,将大数据运用于高校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在技术、人才、伦理等方面面临一些难题。

  大数据“三观”教育存在技术难题。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类型繁多、更新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特性,运用大数据开展“三观”教育将面临技术上的挑战。这包括:如何保证数据质量,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信息,难度会随着数据量的增大而增大;数据如何有效收集与存储,广泛分布的数据不易收集,数据不断增长也带来数据存储压力;如何科学及时地分析数据,从大量的数据中分析、提取“三观”教育需要的有效信息。

  大数据“三观”教育存在队伍瓶颈。大数据时代,教育者不再占有先天的信息优势,恰恰相反,具有好奇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学生,在信息时代如鱼得水,运用新科技的能力较教师更强。面对具有一定信息优势的大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都有待提高。从事“三观”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理论文化修养与信息技术素养,就很难驾驭大数据,开展好“三观”教育工作。

  大数据“三观”教育存在伦理困境。人们在享用大数据带来的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受到数据滥用引发的隐私曝光威胁。教育工作者通过校园一卡通等渠道,能够掌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上网等很多个人信息,这些信息虽然对了解、帮助与教育学生很重要,但问题在于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被大量的数据记录在案,极易构成对其隐私的侵犯,这越来越引发了大数据时代的伦理问题。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