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一叶而知秋,不经意间宜兴已进入了美丽温暖的秋季。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意见》和宜兴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宜兴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方案的通知》(宜教发〔2023〕12号)文件要求,进一步丰富学生课外学习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组织学生们走进陶祖圣境,开展了2023年秋季研学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拥抱自然、走近非遗、邂逅历史、传承文明。
小手拉小手,向秋天出发
孩子们沐浴着秋天的风,背着鼓鼓囊囊的小背包,怀着难以掩盖的好心情来到校园集结待发。班主任对孩子们进行研学活动安全教育,嘱咐注意事项,组织孩子们有序登车。出发前老师们向每位学生介绍实践基地的相关情况,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一张张童真的脸上写满了欢喜,一个个激动的眼神装满了好奇与向往。
邂逅历史,传承文明
高大的范蠡像映入眼帘,穿过草坪,西施像屹立水池之中,这便来到了慕蠡洞。沿着靠水的小道进洞,每个班级选拔出来的小导游向本班同学讲解了喀斯特地貌的特点与形成过程,讲述了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孩子们目不暇接地欣赏着洞中那神秘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解溶洞的形成过程。看到石灰岩在数百万年的风雨岁月中如何被雕塑成千奇百怪的形态,从石笋、石幔到石花、石柱……孩子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了徐霞客求知过程中钻研与探索的精神。
走近非遗,品味匠心
出了慕蠡洞,孩子们在陶吧内先聆听了范蠡的故事,了解了范蠡对宜兴陶业的贡献,感受到了范蠡坚定信念、勇敢奋斗的精神;又作为“陶都人”体验了陶艺制作过程,亲手制作生肖牌。在老师“手把手、步步教、一起做”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戴上围裙,拿起陶泥,柔软的陶泥在手中呈现各种形状,认真的神情俨然一副小工匠模样。终于完成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灿烂的笑容洋溢在同学们的脸上,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感到喜悦和自豪!
分享美好食光,践行“绿水青山”
午餐时刻,孩子们席地而坐,铺上干净整洁的午餐垫,与小伙伴们分享心爱的美食,其乐融融。不仅如此,我们还不忘文明用餐,孩子们自发地整理场地,捡起垃圾,保护美丽的环境。阳光正好,微风宜人,小伙伴们轻语嬉戏、其乐融融,在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中尽情享受着悠闲的时光。
寻觅秋景,“竹”够有趣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宜兴可是被称为“竹的海洋”呢!竹街长廊是孩子们的最爱,漫步在蜿蜒的园中石径,徜徉于曲折的廊道,目光流转于那挺拔的翠竹,孩子们试着用五感认识竹子,多维度理解竹林的生态系统,了解竹子的精神寓意,朗诵竹子相关的传统诗词,感受着竹文化的魅力。
我是宜兴小主人,宣传家乡我能行
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校德育处在各位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下,提前面向全校招募并组建了学生小导游团队。各位小导游经过层层选拔和培训,提前学习、了解各个景点的相关知识。经过不断的练习,小导游们已经能够用优美、风趣、熟练的语言向同学们进行讲解。同学们落落大方地介绍,生动流利地讲解,从自己的眼中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嘴巴介绍家乡,用满满的爱拥抱家乡。“小导游”们不仅充分展现了学府少年的风采,也成为了陶祖圣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此次研学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科学精神的种子,滋养了人文情怀的厚土。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了互助合作,在观察中感知到了自然的神奇,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劳动的成就感和收获的喜悦。这些都将汇聚成孩子们人生中的宝藏,在他们的童年记忆里闪闪发光。
校外研学虽已结束,但是活动仍在拓展和延伸:喀斯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陶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描写竹子的诗句?......(图文/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蒋佳慧、仵慧敏、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