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庆六一 “非遗”进校园|江苏宜兴:构造多元化活态传承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3-06-01 20:18:39  |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   作者:何艺琳 景美玲 曹家宁  |   责任编辑:DH019
作为传统文化最鲜活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如何让“非遗”的保护传承结出硕果?6月1日

  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作为传统文化最鲜活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如何让“非遗”的保护传承结出硕果?6月1日,“‘非遗’进校园,知行结合传匠心”启动仪式在江苏宜兴市丁蜀镇东坡实验小学隆重举行。

  宜兴市教育局副局长吴自强、丁蜀镇党委副书记周兵、宜兴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彭刘洋、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江苏省非遗项目宜兴青瓷制作技艺无锡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荣法,部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代表等领导和嘉宾,以及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宜兴市东坡实验小学的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庆六一 “非遗”进校园

  欢庆“六一”,“非遗”进校园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旨在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广大师生学习和传承“非遗”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非遗’宣讲、技艺展示、作品鉴赏等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兴趣和爱祖国、爱家乡的共同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庆六一 “非遗”进校园

  活动现场除了“非遗”宣讲外,最受瞩目的当属技艺展示环节。江苏省非遗项目宜兴青瓷制作技艺无锡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荣法分享了“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之道,董亚芳、杨俊、张碧云、滕京等大师齐聚现场亮绝活,紫砂、均陶、青瓷、美彩陶非遗技艺演绎让广大师生大饱眼福。另外,参加活动的嘉宾和师生还在丁蜀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观看了“非遗对话非遗——中国‘青’色作品展”,近距离感受南通蓝印花布与宜兴青瓷的技艺交流与文化碰撞。

庆六一 “非遗”进校园

庆六一 “非遗”进校园

  据悉,本次活动由宜兴市教育局、宜兴市妇女联合会具体指导,丁蜀镇人民政府、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主办,无锡商务时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宜兴宜窑逸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宜兴市丁蜀镇妇联、宜兴市民办教育与社会教育协会、丁蜀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宜兴市东坡实验小学支持协办。

  美育结合,塑中华瑰宝“守护者”

  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和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历史记忆和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学校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和场所。

庆六一 “非遗”进校园

  宜兴市教育局副局长吴自强表示,“非遗”传承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通过实践来感受和体验“非遗”,最终热爱和守护“非遗”。本次活动感受深刻、意义非凡,对于培养学生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提升思想境界与文化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文化强则民族强。‘非遗’文化进校园,传统教育润心田。”吴自强认为,教育部门要抓住“非遗”保护传承的“流量密码”,在之前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将劳动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不断涌现更多的特色学校。“营造出知‘非遗’、爱‘非遗’、学‘非遗’、传‘非遗’的浓厚氛围,让‘非遗’之花尽情绽放”。

庆六一 “非遗”进校园

  回忆过往,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感慨万千。他说,目前“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不断呈现出可喜趋势,具体体现在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人才结构日趋合理、领军人物不断涌现等,“传承更自觉,创新更有紧迫感”。展望未来,史俊棠寄语现场广大同学:“‘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希望在你们身上。”

  千年“陶都”,构筑“非遗”活态传承新格局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丰厚悠久的陶瓷文化和人文传承,宜兴丁蜀以“陶都”之名享誉中外。

  近年来,丁蜀镇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部署,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深挖文化沉淀,将“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融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不断推动“非遗”文化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庆六一 “非遗”进校园

  丁蜀镇党委副书记周兵介绍,今年3月以来,该镇分别举办了“匠心独‘绣’作品展”、“中国‘青’色作品展”等“非遗对话非遗”系列活动,用紫砂与苏州刺绣、青瓷与南通蓝印花布跨越千年的对话,讲述传承千年的历史风韵,彰显“非遗”传承的创新魅力。

庆六一 “非遗”进校园

  而此次“‘非遗’进校园,知行结合传匠心”活动,则是当地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融入生产生活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根脉的鲜活体现,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今天新鲜思想和文化的源头活水。我们期待并努力让‘非遗’走入更多的课堂,连接更多的群众,构筑起学校、社会、‘非遗’传承人等多元化保护传承格局。与时代发展同向共进,与人民生活同频共振”,周兵如是说道。(图/何艺琳 文/景美玲 曹家宁)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