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如皋讯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高明学校建于如皋西部这片高沙土。长期以来,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将红色基因深深地印在校园文化中。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党支部以党建引领治学、治教、治校,并充分用好乡土丰富的红色资源,进一步拓宽党建教育渠道,将红色文化传承治沙精神融入全校师生的血脉。
“高明学校地处如皋西部红色革命老区,也是当年治理高沙土的发源地,学校始终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强基固本、育人铸魂的‘奠基石’,引导师生知党情、报党恩、跟党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高明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伯兵说,“我们现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治沙精神,就是传承如皋人在党的领导下‘战高沙、挖穷根’的战天斗地的‘治沙精神’,让师生们明白,如果没有这种斗争意识,怎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赓续红色血脉,就是要让红色‘治沙’精神薪火相传。”
抓党建,筑实“红色堡垒”
红色文化治沙精神融入思想建设,补足精神之钙。高明学校利用建党、建军、国庆等重大节日,对师生们进行思想教育,传播正能量。组织教师开展“亮身份、亮目标、亮承诺”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活动,引导党员同志及全体师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用红色“治沙”精神战胜一切困难。学校获得2020-2021年度如皋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一等奖,2021年中考均分全市第五。
红色文化治沙精神融入组织生活,把稳思想之舵。学校定期组织师生讲好家乡红色故事、知晓家乡红色人物、明白家乡治沙事迹。用家乡的人,家乡的魂,教育好家乡的下一代人,做好家乡文化的传承。常态组织党员教师学习党章党规,观看以红色主题影视作品,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
红色文化治沙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筑牢信仰之基。学校着力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及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橱窗等阵地,多角度展示中国共产党党带领人民群众赢得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块墙壁、一个角落、一角景点,展现高明人民血性亢扬战天斗地治沙改土的奋进锐气,让学校的边边角角花花草草能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树师德,铸造“红烛先锋”
亮出党员身份,增强使命感。高明学校推动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深度融合,教育引导全体党员教师时刻铭记党员身份,用红色“治沙”精神坚守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教师围绕终生学习、廉洁从教、爱岗敬业、业绩质量等方面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担当亮作为,组织教师亮教育教学目标,亮服务学生承诺,让全体教师自觉接受家长及社会的监督。近几年来,有40多人次获评“如皋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如皋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如皋市优秀班主任”,20多人次被如皋市政府记三等功。
发挥骨干作用,提升业务水平。学校实行“双培养”机制,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骨干,彰显不怕吃苦精神,将“治沙”精神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同时,积极开展示范课展示活动、党员带徒结对活动、党员及教师双向听课活动,论文发表近两年三十多篇,进一步推动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有1人被评为“如皋市第三届十佳乡村教师”,2名被评为“雉水教坛常青树”,7人被评为“如皋市骨干教师”,6人被评为“南通市骨干教师”,为学校持续高位走强注入澎湃动能。
严管并重厚爱,砥砺师德师风。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监察监督,每学年与每位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强化师德考评,把“治沙”奉献精神转化成对学生“爱的教育”,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实效化。
强德育,培育“时代新人”
传承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明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争当红色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红十四军烈士陵园、吴庄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的丰功伟绩,传承先烈遗志,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理想。汪张翼、平步云等学生被评为“如皋市美德少年”。
发扬“治沙”精神,共育新时代美德少年。寻访治沙模范,听取治沙故事,以劳树德助成长,学校多措并举让学生学习发扬“治沙”精神,感受擂响削平高沙土、实现“旱改水”战鼓的震撼,分享改良贫瘠土壤、提高粮食产量、提升生活质量的喜悦,探索新时代劳动育人的实践要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李伯兵说,一学战天斗地壮怀激烈的血性亢扬,始终保持“闻战则喜”的蓬勃朝气;二学改天换地舍我其谁的 使命担当,始终保持“横刀立马”的铿锵勇气;三学感天动地蚂蚁啃山的坚韧不拔,始终保持“滴水穿石”的奋进锐气。通过学习发扬治沙精神,更加激发高明学子养成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家庭的美德。
践行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志气骨气底气。学校注重把践行价值观与师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通过每周国旗下演讲、经典诵读、主题班会、征文评比、社团活动等形式,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同时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在校内营造出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和基本的道德情感,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黄志峰)
编辑 丛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