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江苏庆祝教师节系列主题活动拉开大幕

发布时间:2020-09-08 09:07:29  |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王拓  |   责任编辑:DH019
9月4-5日,省教育厅主办的《“桃李芬芳”——2020年江苏省庆祝教师节主题活动》在南京录制。本次教师节活动集中展现了我省广大教师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9月4-5日,省教育厅主办的《“桃李芬芳”——2020年江苏省庆祝教师节主题活动》在南京录制。本次教师节活动集中展现了我省广大教师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教育脱贫攻坚战的精神风貌。记者在录制现场,聆听了一个个鲜活暖心的故事,感受到了江苏教育工作者教育报国的初心和情怀。

  矢志为国奉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风贺既是一名高校老师,也是一名抗疫战士。2月22日,作为“移动式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车”研发团队的主要成员,他驱车赶往武汉,紧急支援火神山医院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工作。

  每天早上8点多,王风贺和伙伴们就开始将医疗废弃物从病房外运至焚烧车进行焚烧处置,这样的工作一天要不断重复干8到10个小时。在处理这些废弃物时,随时面临着危险,王风贺也曾做过最坏的打算,“我去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我是一个高校教师,也是一名党员,我应该给我的学生树立榜样,我们做的成果就是要用于国家的疫情防控,就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找准教育扶贫这一关键点。去年5月,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一所有着5500人的学院,真切出现在人们面前。很少有人相信,短短三年,克州人就拥有了第一所自己的高职院校——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

  这所学院的创办人,是来自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援疆干部丁莉东。丁莉东刚到学校,被看到的情景震撼了,“大冬天的早上,室外零下十几度,学生们还在室外拿着书读书。他们的条件太艰苦了,也太不容易了。”丁莉东说,“我当时就给自己立了一个‘军令状’,我要改善学校条件,要创办克州第一所高职院校,这个目标不完成,我坚决不离开克州。”

  目前,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从1000多人扩展到5000多人。“创建高职院校之后,学生从中职升到大专,满足当地企事业单位需求,把江苏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引进到克州去,以我们最大的能量,让这个学校办得越来越好,让他们也能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丁莉东充满希望地说。

  践行行知教育,将青春留给乡村田野

  回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得不提陶行知,他把自己当作了一张犁铧,耕耘在当时中国平民教育那片荒芜的土地上。1981年,年轻的杨瑞清追随着陶行知先生“乡村教育”的理想,来到偏僻的南京市江浦县五里小学,就此成为了一名普通乡村教师。

  不去城市回农村,放弃当官做教育,在年复一年中坚守,在有所成就时创新,在近40年的办学道路上,杨瑞清不仅有着陶行知的韧劲与热情,还在行知路上生发出新的智慧:“赏识教育”“联合办学”“行知教育实践”等让一所村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说:“行知教育是一个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源泉、精神源泉的保障。我们会继续努力,弘扬行知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乡村教育的未来会更好。”

  还有更多的人,将沿着杨瑞清的路走下去,盐城市滨海县五汛镇中心幼儿园教师陈金玲毕业于南京晓庄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我省首批乡村定向师范生中的一员。

  “至今我还记得上初中时,遇到的一位英语老师。为了教好我们这些‘农村娃’,老师甚至放弃了去城里学校执教的机会,他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和满含笑意的眼神,在年少的我心里埋下了一颗乡村教育的种子。”陈金玲说,今年她毕业了,回到了家乡滨海,成为了一名乡村幼儿园老师,“我想骄傲地告诉您:长大后,我也成了您!”

  创想璀璨未来,硬核科研力量挑战不可能

  今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升空。如何在火星的极端气候下完成远距离通信,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主研发的信标装置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信标装置研发团队,这是一个年轻的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团队“领头雁”是学院副院长王寅。他坦言,整个信标装置的研发时间是一年半,这个研发周期对于科研团队来说“就是挑战各种不可能,需要面对各种极端情况”。

  王寅说,第一个就是要面临着冲击问题,信标装置要求着陆器着陆过程中异常工况下高速着陆时也要能够存活。可能会从空中掉下来,硬生生砸到地上,但要保证“活着”。“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的过程要经历4个减速阶段,将探测器时速从2万千米降低到0。这个过程中电磁信号是完全被屏蔽的,着陆器只能凭自己本事奋战,“在这个过程中信标装置起到的作用意义重大,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一旦失败就要再等两年。”

  经过一年半的科研攻关,信标装置于今年4月正式交付。“研发过程中,团队当中有一位科研人员的孩子出生了,对于大家来说,信标装置的诞生也像是在孕育一个孩子,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辛苦,最终见证其呱呱落地。”王寅说,“现在这个‘孩子’远在遥远的太空,更是让我们牵挂。”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