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苏州科技大学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发布时间:2020-06-19 21:11:53  |   来源:中国网·美丽苏州  |   作者:徐燕华  |   责任编辑:DH020
苏州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庆奎表示,近年来,苏州科技大学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实践,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

巧用“思政”元素 激发课堂活力 夯实育人根基

  中国网·美丽苏州讯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全方位大考。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应对此次重大疫情危机中不仅得到检验与淬炼,而且彰显了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作为当代大学生,你们打算如何践行‘四个自信’呢?”近日,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陈永平教授走进石湖校区4教105教室,以“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谈坚定‘四个自信’”为题,为本科生们讲述了返校复学后的第一堂思政课。

  苏州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庆奎表示,近年来,苏州科技大学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实践,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有机融合,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教师们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了课程思政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了课堂活力。

  用好战“‘疫’活教材”

  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苏科大教师们将疫情防控的实践与学校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培养广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推动思政课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学生心里走,教育引导学生们自觉成长为有情怀、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青年。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刻,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有‘风雨读书声’,更要有‘家国天下事’。”秉持这份信念,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朱爱华老师在本学期《社区工作》这门课程中将疫情防控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在备课时,朱老师录制了《疫情时刻话社区工作》的专题视频,在第一次上课时进行了展播。短片时长约30分钟,内容包括感受社区生活、感知社区工作者、感动社区力量三个方面。谈及短片的录播,朱老师表示,这样的尝试旨在引导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疫情防控时期社区工作者的岗位角色和服务精神,激发大家关注社会、关爱民生的情怀,同时也深刻认识自身专业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他还鼓励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为社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社会工作专业2017级季梦妍同学说:“朱老师的课给了我深刻的启发。朱老师让我们围绕‘感受社区生活、感知社区工作者、感动社区力量‘这一主题撰写感想,记叙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点滴感动。我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每天兢兢业业上门摸排住户信息,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朱老师引导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责任和专业担当,进一步启发我们如何通过所学专业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我深深体会到一名社工人的自豪与担当。我要像我母亲一样,做一名扎根基层的社会工作者!”

  《城乡社会综合调查》是城乡规划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由范凌云教授等七位教师组成的中青年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融入疫情防控的鲜活案例,让抗疫精神、爱国情怀真正融入课堂。在课堂中,老师们组织学生开展了“社区防疫”专题调查,鼓励学生们秉持专业素养,发挥专业优势,对疫情下的社会治理、公共健康进行调查和思考,以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学生们开展了疫情相关专题讨论,锻炼了线上调查研究能力与分析能力,并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思考疫情防控中医疗体系、社区建设等规划治理对策。

  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每个专业设立了 1—2门课程作为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并支持相关专业申报校级教改课题。目前,《风景园林专业生态课程链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已获准校级教改课题立项。

  《城乡社会综合调查》开展“乡村扶贫”专题调查,围绕国家最新扶贫政策开展学习研讨,引导学生把乡村振兴和农村脱贫实际结合起来思考,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产业—空间”策略,以己所长服务社会、服务基层。

  《中国居住文化》从观念与科学的角度,通过形态与意义的分析,解读中国居住的宏观与微观、主体与补充、过去与未来,旨在拓展学生人居环境学的背景知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中国建筑史与居住建筑设计作好铺垫。在课堂上,张昊雁老师秉承马克思主义现象批判的思路,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魅力。他通过介绍中国居住形态的流变、各地传统民居、传统聚落与聚落体系形态,全景展现了多元而统一的中国古代居住图景,并通过对“究竟何为中国”这一终极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们从更宏大的系统观和整体观来认识我国居住文化,引导学生畅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建立的多元性和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差异性空间。

  城乡规划专业2018级徐弋茜同学说:“张老师带领我们了解了中国居住文化的源头和演变过程,使我们认识到中国传统住宅中所蕴含的‘辩证主义的思维观’,教会了我们用辩证地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他由浅入深地讲解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对传统、现代聚落进行深刻分析,让我们每一位同学感受到了居住文化的魅力。我将以课程所学知识辐射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做一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在当前正在进行的毕业设计中,《风景园林植物应用》任课教师朱颖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指导相融合,围绕“植物景观营造”这一专题,组织学生查阅文献、搜集案例、开展在线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植物景观的营造目的和方法,自觉树立良好的环境观、生态观。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针,朱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深入思考毕业设计场地的植物景观构建的目标及方式。结合疫情防控,朱老师从公共安全、人民健康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度认知植物的杀菌功能、净化功能以及缓解精神压力、对人心理的正向引导等作用,并将其运用到人们活动空间的营造中。

  思政小课堂“牵手”社会大课堂

  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生态文明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宣传和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类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苏州科技大学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苏州科技大学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梁媛副教授讲授《环境影响评价》

  “同学们,如果你们今后成为编制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从业人员,希望你们客观公正,恪守‘环境底线、资源上线、生态红线’,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秉承实事求是的职业操守。”环境科学专业梁媛副教授通过云视讯+慕课的方式,给环境科学专业本科2017级同学讲授《环境影响评价》,帮助学生们树立生态文明观,恪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引起了学生广泛共鸣。同时,梁老师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观融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职业道德和坚持真理的思想素质。在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原则中,她引入生态文明思想解析国家环评项目的产业政策,在清洁生产原则的解析中融入资源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科学专业2017级鲍紫阳同学说:“梁媛老师注意启发和调动我们的上课积极性,她语言生动,将理论和实例做到有机结合,课堂氛围积极热烈。通过梁老师的循序渐进的讲解,我深刻感受到环评工作对于我国环境领域的重要价值,让我对今后投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充满信心。我希望明年即将毕业的自己,能都结合专业优势,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员。”环境科学专业2017级郭丽说:“在课上,梁老师为我们详尽生动地讲解了关于环评的相关知识和最新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等,强调在编写环评报告时,要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多样性等的保护法规和政策。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日后的工作,都要秉持可持续发展和清洁生产理念,做一个有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的环境人。”

  “云参观”莫高窟、故宫博物馆、上海世博会,鉴赏《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的商铺,倾听《何以华夏,何以中国》诗朗诵,学习观看《国家宝藏》栏目,讲述古代藏书大家、中国各大藏书楼、现代爱国收藏家、捐献寻回国宝的故事……艺术学院王文瑜副教授的《展示设计》课堂让学生们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每一次课程开始,王文瑜老师均有固定的教学内容——课程导论。她从课程学习对象的内涵、外延、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入手,引出课程核心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感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了文化自信。艺术学院2017级缪曾静说:“我之前只知道苏州有很多园林,通过王老师的讲述,我了解到这里还有很多爱书的藏书家,还有那么多人为了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觉得非常了不起。‘云参观’博物馆的模式带给我们很多想法和灵感,使我们对博物馆设计方面和文化藏品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我们要立足本专业,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苏州科技大学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王文瑜老师讲授《展示设计》

  艺术学院谢丹丹老师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她结合《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内容,通过《中华老字号》《了不起的匠人》《指尖上的传承》等纪录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老字号的文化精神及经营理念。在《现代设计史》这门课程中,她在学习通平台上系统地建设了课程内容,坚持趣味性与时效性并重,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设计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确保课程里有“思政味”却无“说教感”,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覆盖到全部专业各类环节的全部课程,融入到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教改研究等资源全部要素,贯穿于课程建设、课堂授课、教学评价所有环节全部过程,努力建成一批高质量“课程思政”示范特色课程,培育一支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完善一套联动有序、运行高效的“课程思政”管理机制,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徐燕华)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