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春天已经到来,一切日趋向好,校门也终将再次打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从疫情这本“大书”中反思什么呢?即将开启的学校教育,又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常熟市“百年名校”石梅小学顾丽芳校长的文章《重启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从“健康”到“更健康”》,希望引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与思考。】
中国网·美丽常熟讯 自然的春天已经到来,重启学校教育的那一天不远了。经过疫情的考验,再次打开学校教育的大门,教育人需要重新认识生命,重新审视教育,重整出发。在调整、梳理和改变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价值一定不能偏离,那就是——教育,应该实现从“健康”到“更健康”。这是学校教育应该秉承的基本价值,甚至是“终极价值”,是起点,也是终点。
如何启动“从‘健康’到‘更健康’”的学校教育机制呢?
首先试着把德育做“小”点,再小点。对于小学生而言,明白大而深刻的道理一定是从“小处”着手的。小到——培养好卫生习惯。比如怎么洗手。我记得很多学校的洗手间都有“六步”(现在是“七步”)洗手法。但在之前,多数只是“文化布置”,是静止在墙面的要求,没有转化为学生的“生活真实”。多数孩子、多数成人的洗手习惯就是随便冲一下,甚至“湿一下手”就好了。在没有出现病毒的时候都不要紧,俗话也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但是对于教育来说却不啻是一种遗忘和漠视。一个小习惯的忽视,影响的是其他的一系列习惯的培养。
比如,你会打喷嚏吗?你会咳嗽吗?公共场合肆无忌惮的、大声的、没有任何遮挡的喷嚏这在很多场合貌似非常正常。而事实上正常吗?打喷嚏、咳嗽不仅属于卫生习惯范畴,还是个人文明素养的表现。最起码用纸巾(来不及的话用手掌或者手臂)遮挡,声音尽量压低,做不到远离人群就背转身或者低下头去。一个会洗手、会咳嗽、会打喷嚏的孩子,他可能就也会知道怎么和别人说话,怎么在公共场合安放自己的身体,他可能也会比较多地为别人着想,至少懂得不随便去影响和他干扰他人。
比如怎么吃饭。公共场合的吃饭与家里吃饭有什么不同,除了饭前洗手之外,是否安静不说话?对于食物是否恭敬?吃相是否文明不弄出太大的动静?是否珍惜粮食不挑食?对于服务者是否尊重感恩?吃完是否亲手收拾整理,座位复位……了解一个人,和他共同用餐基本可以看出端倪。“会吃饭应该也会做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看起来都是小习惯,但是,每天坚持对每个孩子认真引导,就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这些习惯,能让我们的学生在保持健康的同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就是一个习惯带动一个习惯,一个行为影响一个行为的持之以恒的过程。教育的大厦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个“小小”的习惯基石之上的。
其次,试着把教学做得“实”点,再实一点。要上好体育课。让每个儿童都表现出他们朝气蓬勃的本来的样子。包括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下午的活动课,课表上是什么课,就要上什么课——这还真不是多余的话。该让孩子们到室外“野蛮其体魄”的时间就要让他们去跑、去跳、去自由地舒展。安全是一定要重视的,但是不要因噎废食,要正确引导和悉心陪伴。越是为了安全控制活动,长久之后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会越来越下降,这是一个常识问题。要重视组织好与身体相关的课程的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要尽量结合孩子们的身体活动,让他们积极地体验,在活动中学习(这一点对小学教育来说尤其重要)。音、体、美、综合实践等课程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尽可能更好地和生活相结合,在真实的情境中,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同步卷入学习。
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心理问题可能会随着疫情结束次生而来,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敏锐觉知。除了重视这两个课程的专门学习,还需要每位老师关注每个孩子、每一天的情绪状态、心理情况。一个孩子在学校笑容多不多,心态放松不放松,心情愉悦不愉悦,种种情绪是弥散在他们每一节课的所有时间里的,是影响他们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科老师批书面作业的同时,要多“阅”学生的目光。比起补习解题能力,也许解开学生的心结更为重要。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了,孩子的学习才能健康,他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再次,把后勤做得 “柔”一点,再“柔”一点。服务工作本身就是教育。我认为,学校的后勤人员包括食堂工作人员首先不是“职工”,而是教育工作者,与全体老师一样,都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就拿午餐这件事来说,分餐时,说一句“不要吃的不盛”和“每一个菜都是有营养的”是截然不同的服务理念;学生吃饭吃得慢一点的时候,说一句“吃不下就倒掉”和“慢慢吃,我等着”,对于学生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刚吃完饭时,管理者说一句“你们不要管了,出去玩吧”和“来,小心轻放叠整齐”也是迥然不同的结果。有什么样的工作理念,就会有怎样的工作行为。在我看来,没有比服务好学生的健康来得更重要的事。后勤服务人员每天在校园里与孩子朝夕相处,在孩子眼里,他们都是“老师”,但凡有个别职工做出了与孩子眼里的“教师”不相称的行为举动,比如大声呵斥,比如看到垃圾不随手捡起,那学生就会觉得“这个老师不文明”,认为“我们学校的老师做得不好”,给他们的影响不外乎一次“打击”,甚至有可能使他们小小的心灵产生对学校认识的颠覆。
最后尝试把管理目光放得“低”点,再“低”一点,直至与孩子的视线平行。校园里的儿童是不是自然舒展,看看他们课间置身相对自由环境时的样子就知道了。学校文化布置不一定要豪华,能让爱动的、喜静的各种不同性格的孩子都有很舒服的去处就好了。爱动的孩子有活动的场地和随手可取的游戏小器具,喜欢安静的孩子有随处可以坐下的整洁又舒服的小坐处,可以和小伙伴聊天,也可以随手翻到闲书。
当然,也没有必要把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布置成“妈妈子宫的样子”,试图让他们不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教育不是给孩子提供“真空”,而是领着他们到真实的世界引导他们学会认识这个世界从而和这个世界友好地相处,其中必然会教给他们如何避免伤害以及应对必须的挫折。比如校园里很多的台阶,你可以很直觉地认为这是潜在的安全隐患,但,如果把“如何走台阶”作为一个特别的“教育小课程”的话,引导孩子将小小的台阶看做健身的步道,攀登的阶梯,教给他们认识台阶,研究台阶的角度、距离与平地的不同,指导科学地上下台阶,提醒避免上下台阶可能产生的影响,组织开展与台阶相关的锻炼和游戏……如此的思考与实践,是否就将潜在的隐患转变为了教育的资源甚至是优势呢?
不少老师时常不自觉地说一句话是“如果不看成绩的话,这个孩子真的可爱”,可是我们很少听到医生说“这个病人如果不生病的话真的可爱”。老师口中的“成绩”可能就是试卷的分数,是孩子暂时的、某一方面的指标,如果他很阳光,很努力,我就认为他非常健康,非常可爱,他未来的人生不一定不精彩。这种不正确的健康观对于老师来说极为不利,对学生来说更是伤害。希望每一位老师要把儿童当做“真的儿童”——因为儿童是一种“可能性”。要多看儿童的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他们暂时的“不足”,这样的“不足”一定不要和别人这方面的长处去横向比较,没有任何意义。观察了解这些特点,理解它,关注它,跟踪它。极有可能这些所谓的“不足”恰恰是这个孩子的优势所在。
学校是儿童的学校,管理者要蹲下身看儿童的视界里的真实样子,了解他们希望的样子,做对儿童健康发展的有益的事。对上级的行政命令,只做“儿童解读”——凡是对儿童健康成长有利的事,一定要认真做,做认真,把学校建设成能让“儿童真的站在中央”的地方。
家长交给学校一个健康的孩子,六年之后,我们给家长一个怎样的孩子?我想一定是一个“更加健康”的孩子。这个健康,不仅有“强健的体魄”,而且有“文明的精神”,当然也一定包括“丰富的学识”。他们以更加蓬勃的生命状态接纳生活、品味生活,也能感知生命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神秘性,还能培养起对生命的庄严感、神秘感与敬畏感,这就是我们关注儿童健康的意旨所在。
【作者档案】顾丽芳,石梅小学校长,民进会员,苏州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本科,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