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2017江苏高考作文如何写?南京教师连续14年下水写作

发布时间:2017-06-08 08:52:54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朱殿平  |   责任编辑:DH011
昨天是2017年江苏高考的第一天。与往常一样,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依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车来车往”成了其中的关键词。走出考场,有考生说将当下最火的共享单车也写进了作文。南京市

  昨天是2017年江苏高考的第一天。与往常一样,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依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车来车往”成了其中的关键词。走出考场,有考生说将当下最火的共享单车也写进了作文。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员洪劬颉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评价,这次的作文题目令人眼前一亮,基于熟悉的生活,也高于我们的生活。题目的核心语义在于“车来车往,蕴含着人生哲理”,“我们不能只看到车来车往,更要看到车里车外的人,人之观念、人之行为、人之哲理”。同时,他也连续第14年第一时间下水写作了江苏高考作文。

  “车来车往的背后,是人。我们不能只看到车,而看不到车里的人。要看到车来车往所蕴含着的人生的哲理。”除了就今年的作文题给出了自己的评价,洪劬颉还写作了两篇下水作文。据了解,今年也是他写作下水作文20周年,第14年写作江苏高考的下水作文。

  说起最初开始尝试下水作文的原因,洪劬颉说“是从被逼上梁山开始的”。最早在1997年,当时洪劬颉在南京十三中任教。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学生们的成绩普遍不理想,语文满分100分,年级均分不及格,最高的班级均分61分多,而作文30分,能够上到21分以上的一个班寥寥无几。那时候流行“升格作文”,就是拿班上的中等作文来让学生集体“处方”,谈如何修改,如何提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洪劬颉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对被点评的学生冲击很大。“课后我就想:用什么办法来完成升格训练?”

  后来,洪劬颉决定自己写。他将班上19分—17分的作文仔细研读,找出了他们存在的共同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糅合在一篇作文里,与学生们共同分析点评。他回忆说,当时也有调皮的男生说:“这好像是我的文章。”洪劬颉便他的作文拿来对比,坚决地否定,以此消除学生们的禁忌和顾忌,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发表意见的同时,也开始悟到写作之道,我对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探索可以说是从我的第一篇下水作文开始的。”

  尝到了初涉下水作文的甜头,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洪劬颉几乎每一次作文讲评的中等作文都由自己来“组块写作”,有时监考,他就利用监考时间,与学生写作文时间同步,也写就一篇,间杂在学生试卷中,让阅卷老师“盲评”,有些分数非常高,成为年级里最高分的作文,而有些也是中等分数,那对于这样应该是高分的作文为什么却被打成了一般分数,他便带领学生们一起来讨论,启蒙学生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文成为阅卷老师的瞬间之爱”。

  洪劬颉表示,在长期的写作下水作文中,他坚信:好作文是教出来的。作为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写作,正因为写作,才知道写作的艰辛、写作的甘苦、写作的体验,有了这些体验,也才能使自己对学生的指导更有说服力,更能针对写作的实际情况。一个不会写、不能写文章的老师怎么能够站在讲台上对学生的写作指手画脚?怎么让学生信服他的指导?“教师应承担起写作成长的道义责任。”

  以下为洪劬颉写作的作文全文:

  车的智慧

  洪劬颉

  一切发明是为懒人发明或投懒人所好的。但车的发明者,却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懒惰者,他的目光始终指向的是远方,是远方的目的地,那个他曾梦寐以求想去的远方。

  想要去远方,这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表达,然而,远方太远,靠他的双脚行走,他无法计算出时间,他只知道必须要在他有生之年能够走到,于是,他想到了速度,只有提升速度才能实现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于是,“车”便成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轿车、马车、汽车、自行车、火车……一路走来,他所拥有的“车”几乎满足了他对这个世界的需要,满足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想象。

  我常常想: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车”,会是一个什么样?但,既然有了车,车的全部智慧在哪里?

  诚然,形态各异的车,满足了不同人群对车的品质需求和个性呈现;然而,衡量车的智慧的标准到底在哪里?我曾仔细研究过车的“制动系统”,在不断探索速度提升的“动力系统”,更在于探索一套能让车及时、安全、平稳的“制动系统”。

  在“动力系统”与“制动系统”之间,我更惊讶于那个懒惰者对“制动”的思考与设计。我常想:当初,这个懒惰者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来追求更为优质的“制动系统”?

  “动”与“制”之间,与其说是蕴藏着车的全部智慧,莫如说是设计车的懒惰者对世界的智慧。曹文轩说:“智慧在于对世界能有自己一份独特的看法,在有了独特的看法之后,又能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将其表达出来。智慧在于发现自己与世界有了紧张之后,保持了一种弹性,并发现了解构的妙法,或者是发现了一条可以走出障碍的暗道。”“制动”便是车的设计者对车与世界造成的“紧张”之后“保持的一种弹性”,让其有了独特的“解构的妙法”,从而发现一条可以走出障碍、走向远方的通道。

  远方,不远;就在前方。前行的道路,不仅需要车的向前,还要有车的“制动”。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