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故事之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价值意蕴

2021-11-27 15:16:53|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基本要素,从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内容与话语形式四个维度设计问卷内容,发动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10所高校涉及22个专业的全日制在校本

  当今大学校园中,学生主体是“95后”“00后”,这一代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他们敢于追梦,勇于设问。如何有效回应广大青年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追问和期待?如何讲清楚学生普遍关注且一时难以解开的思想“疙瘩”和理论“扣子”?传统的教学话语已无法满足“95后”“00后”青年大学生诉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时代转型成为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我们亟须解决的课题。“讲好故事”能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画面感十足”的叙事方式更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真正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因此,讲好故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基本要素,从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内容与话语形式四个维度设计问卷内容,发动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10所高校涉及22个专业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参与线上问卷调查,共征集到有效问卷4516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现实困境有四:一是话语主体自身理论水平与政治素养不足,弱化了话语政治导向力;二是话语内容说服力不够,影响了话语价值引领力;三是话语方式正当性缺失,削弱了话语的认同转化力;四是话语语境相关性式微,消解了话语的精神感召力。

  语言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生动鲜活的好语言里面蕴含着大智慧,运用得到,往往富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用打比方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等俗文俚语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的话语风格讲好中国的故事,形式新颖,接地气,学生听得懂,听得明,自然深受学生喜欢。讲故事,实质上是一种叙事教学,将故事作为课堂内容的起点、教学探索的主要来源和逻辑主线。这种“讲故事”的语言风格特别契合新时代青年学生话语体系的诉求,能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讲好故事可以强化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讲好故事可以有效强化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帮助其应对话语困境。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用自己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学理论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其次,思政课教师需精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思政课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更理性、更自信、更权威的姿态讲好故事。

  讲好故事可以提高话语客体的认同感。高校思政课的功能和属性决定了其教学话语既要有解释力,又要有亲和力;既要体现学理性,又要体现感染性。讲故事的方式能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迅速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呈现和传输,使思政课教学更加鲜活、更“接地气”,从而不断激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对话语的认同。

  讲好故事可以增强话语内容的吸引力。话语内容的生命力源于话语的时代化、生活化和大众化。要提高话语内容的吸引力,关键在于:一是寻找好的故事脚本,通过内容梳理、结构安排,尽可能增加故事吸引人的元素;二是提升思政课教师讲故事的能力,做到“大”故事讲“小” ,“老”故事讲“新” ,“远”故事讲“近”,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多一些真情实感,多一些鲜活事例,使教学话语更加“走心”。(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匡翠芳)

【责任编辑:DH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