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旅游 > 旅游新闻 > 正文

兴化菜花看千垛 古韵风情到缸顾

发布时间:2020-03-15 10:14:25  |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   作者:梅立成 赵金年 顾中埂  |   责任编辑:DH020
缸顾村地处兴化西北部,东临蜈蚣湖、南接平旺湖、西临下官河、北接大溪河,毗邻“全球四大花海”之一的千垛菜花景区。大兴金公路穿境而过,东连省道231,通村公路全面硬质化。

兴化菜花看千垛 古韵风情到缸顾

  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缸顾村地处兴化西北部,东临蜈蚣湖、南接平旺湖、西临下官河、北接大溪河,毗邻“全球四大花海”之一的千垛菜花景区。大兴金公路穿境而过,东连省道231,通村公路全面硬质化。

兴化菜花看千垛 古韵风情到缸顾

  缸顾村原为缸顾乡政府所在地,根据2018年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南京市溧水区、兴化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18〕30号),设立千垛镇,合并进镇区。目前,缸顾由4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约7000人。

  每年,菜花旅游节前后,到缸顾村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村里抚今追昔、观光游览,积极探寻缸顾村的前世今生。

  据传,公元1276年,江东(吴江)骚乱,浙江宁安府(今杭州)醴陵侯后裔孙顾六三,时任省元四品官居苏州盘门,是宋朝的忠臣良将,被元兵追杀至江边,进退无路。

  当时,“江上无舟楫,上游浮缸瓮”。顾六三夫妇牢记临死不屈的先祖遗训,在吴中(苏州)乘着缸瓮顺水向北流淌,以逃避战祸。

  元兵见缸瓮顺水北去而大怒,站在江边用箭直射。缸瓮凭借着箭力而过江,又顺水流淌了数百里路,停至我市城北约40里处的蜈蚣湖畔湖埨村(今缸顾村) ,缸瓮的周边也留下了108个箭眼。顾六三夫妇上岸后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小村庄,觉得是一处落脚的好地方。

  于是,他们定居于孤湖之墩,过上了“隐居不仕,弃政为民”的平静生活,带领村民们一起生产、生活,并将湖埨村改名为缸顾庄。

兴化菜花看千垛 古韵风情到缸顾

兴化菜花看千垛 古韵风情到缸顾

  缸顾村流传着众多人文故事

  数百年来,缸顾村的顾氏族人一直保存着一部原版正宗、完整无缺的族谱,分成起源、演变、发展历程等部分,比较客观、详细地记载了缸顾庄的人文、自然景观等情况,在国内族谱中比较罕见。原著由明朝宰相李春芳的同窗好友顾梓河木刻宣纸印制,共分成十二卷,按12地支排列。

  在顾氏族谱中,不仅全面记载了顾氏历代村民繁衍生息的情况,而且还完整记载了顾氏家族诞生的名人官禄等业迹。突出记载了顾梓河、顾硕等知名人物,具有很高的历史、社会价值,也给水乡在朝代更替、乡土风情等方面提供了权威的佐证资料。

  国内外不少知名人士、学者慕名到此学习钻研,并感叹、叫绝。

兴化菜花看千垛 古韵风情到缸顾

兴化菜花看千垛 古韵风情到缸顾

  缸顾村是历代名人荟萃之地

  自宋朝以来,缸顾村以良好的风水、风情、风光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在此读书、种地。如今,村里还遗存着众多古建筑物。曾有八人先后受历代皇帝赐授匾牌,共“5块半”。

  宋朝皇帝赵禥赐给时梦拱“开科第一”匾牌;明朝皇帝朱元璋赐顾师鲁、顾师胜两兄弟的“宠锡”、“忠孝同胞”匾牌;嘉靖年间,赐顾士奇“冠楚廉能”匾牌;清乾隆年间,赐顾九苞“学冠东南”匾牌。

  另外,赐顾符真、顾于观、顾锡爵、陆沦浪、李沂、李婵六人的“诗画名家”匾牌中有3人出自缸顾。

  据《兴化县续志》第一册坊表中记载:在兴化四牌楼上,历代皇帝所赐匾牌中,有“4块半”出自缸顾庄。另据缸顾庄的顾氏、时氏族谱记载:“开科第一”、“宠锡”两块匾牌的真迹仍遗存在缸顾。

  如今,缸顾村每年都举办庙会、村贤会,以此激励村民们不忘“祖训”,积极发扬先辈们的精神品质,在各条“战线”上努力拼搏进取,不断创造新业绩,为村庄的繁荣昌盛贡献智慧与力量。

兴化菜花看千垛 古韵风情到缸顾

  缸顾村在乡村振兴中“领跑”

  近年来,缸顾村村民大力传承祖辈们爱村、建村的传统美德,瞄准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突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塑造文明乡风,持续打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在整治工作中,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重点整治交通要道和河道的卫生环境。

  河道、沟塘无淤积,水面无水草杂物,河岸无垃圾,无臭水沟塘,农户安全饮用水率达100%;村内宽3米以上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100%,主干道每50米设一盏夜间照明路灯;垃圾实行集中处理,公共场所、道路两侧、房前屋后无垃圾,消灭露天粪坑;家禽、家畜圈养,柴草集中堆放;村庄集中居住区推行户厕改造和新建公共厕所,定期清理利用粪便、禁排河道;道路、河道两侧及村内公共活动区域种植树木和花草,绿化率约30%,道路绿化率约100%。

  在乡村振兴中,缸顾村坚持发挥资源优势,注重发展“绿色”经济。村民们严格遵循湿地保护与湿地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高效、生态观光农业为发展方向,注重在“建基地、创特色、树品牌、产业化”上做文章、下功夫,突出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宽增收空间、致富渠道。因地制宜地发展蔬菜大棚、草鸡养殖、河藕等产业。

  同时确立工农并重、农工接轨的发展思路和招商、亲商与兴商、富商并重的新理念、新做法,积极发展民营企业,依托村贤能人联谊会,多方捕捉经济发展信息,持续提升村集体经济的质量与水平、速度与效益,充分利用村自然资源、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积极增加附加值和延长产业链。村集体经济总量年年增长,总规模、人均收入排在周边村庄的“前列”。良好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成为周边乡村学习借鉴的“首选”之地,有的生产、加工技术已被推广应用。(文/梅立成 赵金年 顾中埂)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