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旅游 > 旅游新闻 > 正文

被摘牌5A级景区整改了吗?回访发现仍有带病经营

发布时间:2017-05-02 10:10:36  |   来源:胶东在线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11
被摘牌5A级景区整改了吗?回访发现仍有带病经营

  近两年国家旅游局掀起景区“摘牌风暴”,对400余家景区进行摘牌、降级或警告等处理,其中摘牌3家5A级景区。记者“五一”前回访部分被摘牌、被警告的景区发现,在“摘牌风暴”震慑效应下,各地加大整治力度,积极整改。然而,仍有部分景区存在被处罚的“安全隐患”“服务不达标”“不合理低价游”等顽疾,有的景区经营并未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了“未满摘牌年限便重新申报A级”现象。

  今年2月25日,国家旅游局对丽江古城景区作出严重警告处理,通报称,丽江古城景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游客投诉率长期居高不下,游客人身财产安全事件频发,屡屡造成社会严重不良影响等。目前丽江市已对涉案旅行社、责任人立案38起,共罚款93万元。4月15日起云南实行“史上最严”旅游市场整治措施,其中包括取消旅游定点购物,将所有旅游购物企业纳入普通商品零售企业统一监管;严厉打击发布、销售“不合理低价游”产品等。

  为调查整治效果,记者近日来到曾备受旅行团“青睐”的丽江滇缅玉石城、滇西翡翠交易中心等多个大型购物店,发现店面基本实现明码标价。旅行社市场上的低价团乱象也大为改观。以泸沽湖两日游为例,政府提供的诚信指导价为315元至500元/人,多家旅行社报价集中在365元/人和456元/人两个档次。

  近两年来,国家旅游局掀起景区“摘牌风暴”,已对400余家景区进行摘牌、降级或警告等处理,其中摘牌3家5A级景区。记者走访发现,多数被处罚景区正在按照处罚意见进行积极整改,大力提升环境卫生条件、完善硬件设施质量及治安管理水平等。

  被“摘牌”仍打着A级景区招牌经营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被处罚景区仍然“带病经营”。

  在多景区曾被处罚的云南,虽然今年以来重拳整治旅游市场,但短时间内顽疾难以根治。27日,国家旅游局通报“不合理低价游”专项整治行动中查处的20起典型案件中,多起涉及云南昆明、丽江等线路“不合理低价游”“指定购物场所”“导游诱骗消费者购物”。

  有的景区被“摘牌”但仍继续打着A级景区招牌经营。中华民族园虽然已经被摘牌近4个月,但在其官方网站依旧标注了“4A级景区”身份。对于去年专家组复核提出的木桥没有围挡、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记者在景区北园看到,这座长约20米、高度超过1米的木桥仍然没有增加保护措施,桥边岸上“水深危险”的字样清晰可见。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相关处罚不到位,加上地方后续监管不足,导致对景区的处罚震慑效果大为减弱,甚至有景区未满摘牌年限便重新申请等级。

  河北山海关景区是我国第一个被摘牌的5A级景区。按照规定,“凡被降低、取消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自降低或取消等级之日起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等级”。公开报道显示,2016年8月,山海关重新创建5A级景区,已经通过河北省旅游部门的景观质量初评。这距离被摘牌时间不足一年。

  动态管理由“纸上”走向“市场”

  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战冬梅说,景区等级动态管理由“纸上”走向“市场”值得称赞,需要进一步完善A级景区退出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强化景区质量等级前期评审和后期监管,让降级摘牌成为常态;其次需要出台更严格的惩罚措施,不能只是简单摘牌了事。

  “摘牌降级不能只是旅游局的一纸处罚通知。毕竟惩罚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通过惩罚提升我国景区质量及等级含金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认为,正是由于景区等级动态管理中缺少对被处罚景区的有效引导与监管,导致了一些景区质量仍然顽疾难处。

  专家建议地方旅游部门的景区复核工作,能够丰富评价主体,提升评价科学性。

  长期从事地方旅游市场监管工作的梁善颖建议,加强旅游同物价、银行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让放松监管的景区不仅面临“摘牌、降级”的处罚,而且在门票价格制定、金融贷款等方面也受到相应的影响。“让成本和收益逐渐对等起来。”

  魏翔建议,动态管理机制的最终目的不是摘牌、降级多少景区,而是通过“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大力提升我国景区质量。因此,不仅要处罚景区,更重要的是惩戒之后要有调控机制,给景区提出建设性建议与系统化指导。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