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旅游 > 游记 > 正文

黄山四日:湿漉漉的徽州 风景淡雅

发布时间:2015-12-12 12:02:29  |   来源:中国江苏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黄金平
沿路风景淡雅,低低的云雾,遮去了青山的全貌。许是雨季的缘故,路边沟渠里,河湖里,水流湍急。路上行人稀少,村子边,偶尔能看到一两处砖塔,顶上几层似乎给雷劈了一样。

  今天的绩溪之行,整个沉浸在湿漉漉的世界里了。

  主办方本打算借雨说事,雨天路滑,上黄山不安全,可那抵挡得住那些人上黄山的热情啊。我是早就决定,不上山(多一半是因为十六年前已经上过一次了),而是选择另一条平稳的线路——绩溪屯溪一日游。尽管主办方再三强调,上黄山的人还是占了满满两车子,而去绩溪的,尽管比昨天没下雨时要多了一半,但还是仅三十多人,一个五十几座的大客车,出发时还是蛮宽松的。

  沿路风景淡雅,低低的云雾,遮去了青山的全貌。许是雨季的缘故,路边沟渠里,河湖里,水流湍急。路上行人稀少,村子边,偶尔能看到一两处砖塔,顶上几层似乎给雷劈了一样,只留着底下几层。南方特有的青砖灰泥,便竖立在田地里,别有一番景致。

  另有一处,就在村旁马路边,似乎是贞节牌坊,因为上面带个“女”字,周围是一片青葱的稻田。徽州这个宋明理学发扬光大的地方,跟我老家苏州,尽管都很富庶,但苏州似乎对“贞节”这块传统,做的没徽州这么极致。

  一路上,小雨绵绵,稻田里,都看到了水流的痕迹,青翠的秧苗,熟悉而又陌生。自十五年前离家工作后,绝少再在插秧时节回老家了。只有母亲在电话里偶尔提及时,才大概了解一些当下的农事。对趟着活水的稻田,对我这个生在鱼米之乡苏州的人来说,实在是很陌生了。今天再见到,格外亲切。

  似乎是一种规律,在钻过一个滴水的铁路桥洞时,我即刻意识到,上午的目的地,绩溪应该到了。果其不然,一直伴随左右的那条河,开始笔直的往前流淌了,两排皖南特色很不明显的黑瓦白墙房子,迎面而来。街道被多日的雨水,冲刷的干净又湿润,街边的商铺,似乎并太多,不像在苏杭一带的繁忙。

  我们要去的第一站,叫龙川。那是一个四面环山小盆地里的村子。那村子里有赫赫有名的胡氏宗祠,胡氏祖宗延续至今为第48代,“锦”字辈。这个现在以“坑口”命名的小村子,后面是龙须山,村前是条小溪,故古时有龙川称谓。而前水后山的格局,也成为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风水宝地。这个村子,整个就是一旅游景区,景点沿那条小溪而建。

  胡氏宗祠在小溪的下游,从里面的建筑规制可以看出,宋明理学所倡导的那些理念,在当时的影响力。想来,一个曾在多个朝代出过大官的家族,其在地方上的名望,可以从各式门楼雕花,石桌供椅,门槛屋檐等一点一滴的细节了,体现出来,包括那显赫的两进大牌楼。对我们这样的一些凡人,看到此景观,想来都倍感激动的,估计很多人都会在宗祠里,突生俗念,要是“我”做了大官,也建这么个祠堂,那该多光宗耀祖啊。

  小溪的南岸,是茶馆等休闲场所,北岸,是村子里的人家,临水的房子都改成了铺子,卖各种似乎在全国各地都能买到的物件。不过,村人的生活似乎跟别处还不太一样,守着铺子的,女人和老人居多。几个妇女,在水流满急的小溪里洗涤,一位老妇人,踩着一块往溪里突出去的石柱,从小溪里打水,让我们这些参观者,为她老人家捏把汗。

  我从村口找了个小巷进去,只够两人擦身而过的巷子,老房子很少了,同行的一个摄影爱好者,终于在一家两进的老宅子门口,拍到了猫蹲在老门槛上的照片,相信这种经典的景象,是他所期盼的古徽州印象。我也学他摸样,把那只也许就是用来上镜的老猫,和那个两进的宅子,卡擦了一下。

  看时间早,我逆流往小溪上游走去。到一处,门面房拆掉了,露出后面一所老宅子,门里没开灯,阴雨天的光线,扑进门内,除了中堂,其他都隐隐约约的了。一位老者,淡然的望着门外这个世界。迎门是一个南方常见的旧茶几,茶几上方帖着毛主席像,毛主席像周围,是花花绿绿的旧时过年帖的招贴画。我不想打扰他,也没胆量去拍下他和他的这处与这个世界并不同步的宅子。真心希望,老者的心里,是安宁的,就像那条小溪和村后的龙须山一样,千年了,长存着。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