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旅游 > 美食 > 美食热图 > 正文

老外成都夜市卖烧烤 吃出阿拉伯味道(图)

发布时间:2016-09-18 13:43:34  |   来源:中国侨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11
苏丹姑娘内德儿和马拉兹是店内的“大厨”。(吴小川摄)  苏丹留学生内德儿和马拉兹在成都火了,以一种连她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方式。  尽管这两位外国妹子是立志成为牙医的医学院留

苏丹姑娘内德儿和马拉兹是店内的“大厨”。(吴小川 摄)

  苏丹留学生内德儿和马拉兹在成都火了,以一种连她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方式。

  尽管这两位外国妹子是立志成为牙医的医学院留学生,但她们的“火”却与学业毫无关系,只是因为——她们是在成都夜市卖烧烤的外国人。

  从8月中旬开始,每天下课后,内德儿和马拉兹就会脱下医学院学生的白大褂,走出绿草青葱的校园,她们挤上地铁,晃过15个站点,再徒步5分钟,历时1个多小时,到达郫县犀浦镇蓝光幸福耍街。在那里,一家烧烤店内大约17平方米的厨房,是让她们最为放松的“小世界”。

  “我和马拉兹是这间烧烤店的‘大厨’。”内德儿有着黝黑皮肤、深邃眼眸和高挑身材,她麻利地将腌制了一整天的蔬菜和牛肉穿串,然后整齐放置在碟子里。内德儿说,这家烧烤店的五个合伙人分别来自3个不同的国家,除了她和马拉兹以外,还有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奥兹,以及中国人杨勇、向奇。

  “我们希望在中国的经历,能够更加丰富。也想这片土地上留下家乡的味道。”另一位大厨,马拉兹爽朗笑道。


郫县犀浦镇蓝光幸福耍街,来自三个国家的几个年轻人,联手创办了一个“跨国烧烤店”。(吴小川 摄)

  味道

  掺杂了老干妈的阿拉伯风味烧烤

  直到现在,留学生马拉兹和内德儿还记得第一次在成都吃到烧烤时的“惊艳”。

  盛夏夜晚,在学校周围的夜市街,烟火和香气冲天,掌勺大厨会故意把炒勺敲得叮当响,然后将汤水高高地舀起再抛下;五花八门的食物和调料一字排开,在明晃晃的灯光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烤肉小串儿被煤火烤得油汪汪的,香气扑鼻。

  “好热闹,好多人。”马拉兹和内德儿受得了成都烧烤的麻麻辣辣,却吃不消过多的油腻,“吃不了多少就有点闷油了,没过多久又会饿。”

  加入烧烤店之初,两位姑娘就希望能将阿拉伯风味的烤肉和成都本土烧烤相结合。如何将成都本土的河鱼炙烤出中东风味?因为一些异域香料难以寻觅,于是,寻找,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主题,

  “因为没有我们那里的辣椒酱,所以在寻找替代品时,我们找到了这个‘神器’!”说着,马拉兹“啪”一声,将一罐200克的老干妈倒进了不锈钢钵里。

  晚上八点,和往常一样,马拉兹和内德儿到达烧烤店,未作片刻休息,两个女孩便一头扎进厨房,开始忙碌。料理台上,调料整齐地摆放着;右边水槽内,堆放着小伙伴刚采购回来的蔬菜和鲫鱼。

  “再加点新鲜的茄子吧。”马拉兹边洗手边扭头告诉她的搭档。紧贴身后站立的内德儿,正小心地从架子上取出昨天腌制的食材,点头轻声回应。

  和在家做烤肉的流程一样,马拉兹和内德儿每天先用秘制调料将食物腌制入味,然后切成方块状串在专用木签上,再放在特制的无烟燃气烤炉上加工烤制。

  “其实,我们自家做烧烤酱的话,没有这么复杂。”马拉兹一边用大铁匙搅拌调料,一边老到地说,“一般都是辣椒、盐、柠檬,还有醋。醋在我们那可是做菜必备佳品。”

  而在成都,为了迎合中国朋友的口味,马拉兹表示必须在酱料上作出改变。“比如,我们就会加入这个。”她拿起已被掏空的老干妈瓶,“这个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辣酱。”“我们都尝过,虽然辣味和我们家乡的不一样,但味道非常好。”正在切茄子的内德尔也抬起头,微微一笑,亮出了八颗白牙。

  一边搅拌调料,马拉兹还拿着半个刚切的柠檬,不时向酱料里捏挤进新鲜的柠檬汁。搅拌得差不多了,她取出铁匙,指尖抹了一点匙背上的调料,蘸到舌尖,细细品味。

  “柠檬的加入,会让肉质更加嫩滑,这也是呈现阿拉伯味道的重要一步。但是也不能太多,所以要边加边试味道,把握好度。”


遇到杀活鱼的时候,杨勇和奥兹就上场了。(吴小川 摄)

  渊源

  苏丹小姐妹相聚蓉城当“大厨”

  马斯喀特,阿曼苏丹国的首都。这座隐匿在淡黄色沙丘与浅蓝色天空里的城市,是马拉兹出生的地方,后来,他们全家搬去了也门。

  “7岁开始,我就会帮着家里做饭,也会跟着爸爸去集市转悠。”在马拉兹的记忆中,色彩艳丽的水果蔬菜、熙熙攘攘的人群小店、还有全家人一起做料理的心情,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暖气息。

  在一次大家庭的聚会中,母亲鼓励马拉兹独自下厨。小马拉兹做了一道类似豆酱的阿拉伯食物,没想到收获了家人的满满赞誉。“菜一上桌,大人们争先品尝我的作品。他们惊奇和赞赏的表情,给了我做料理的信心。”

  另一位出生在阿曼的苏丹姑娘内德儿,从小也是厨房的小帮厨。更有意思的是,内德儿的父母和马拉兹的父母是好友,但两位姑娘却一直未曾谋面,直到先后留学中国,居然相聚在了四川。

  料理人的心意是通过料理传达的。在有滋有味的天府之国,内德儿和马拉兹思念家乡的方式,就是拿出最大的细心和耐心,认真做一顿家乡味道的饭菜。自从决定成为烧烤店的“大厨”后,在这小小的厨房里,调制出她们记忆中共享的味道,成为她们留学生活最大的动力。

  紫色的茄子片、青色的绿椒截、红色的胡萝卜片、两块腌制后的牛肉,对称着串在竹签上——内德儿将自己理科生的严谨用到了穿串中,要有色彩搭配,要有最佳口感,“这是我试过的最佳搭配。”熟练串上竹签,内德儿得意地向着记者介绍。

  “我们希望,顾客能够从中品尝到我们的真诚。”

  合作

  来自三个国家的五位合伙人

  时间是圆,好朋友终会相逢。在这家招牌尚未挂上的烧烤店内,聚集着来自三个国家的五位合伙人。除了苏丹籍的内德儿和马拉兹,还有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奥兹,以及中国人杨勇、向奇。

  和埋首厨房的两位妹子不同,奥兹主要负责店内的宣传工作,这个西南财经大学国贸专业的在读生,发鬓微卷、高眉深目,咧嘴一笑,笑容里带着几分大男孩的不谙世事。

  “昨天晚上,就坐在店外,和Jake通宵讨论我们店的下一步发展重点,早上天亮了才回去,所以今天才迟到。”摸摸后脑勺,奥兹为自己晚上9点半才出现在店里,不好意思地解释道。

  奥兹口中的Jake,就是将他们聚集到一起的中国人杨勇。虽然是学习美术出身,但刚从大学毕业一年的杨勇,还是一头扎进了饮食创业中。谈及创业初衷,这个标准的“95后”男孩表情中多了几分超出年纪的成熟淡定,“我只是觉得,现在的人或许不会花200快钱买油画,但一定会花2000块钱吃东西。”

  事实上,在最初寻找合作伙伴时,杨勇是打算寻找一位阿拉伯厨师,但是在初夏的某次聚会中,他无心一提,却得到了内德儿、马拉兹、奥兹的一致赞同,尽管彼时他们仅仅只相识短短数月,但相同的兴趣和专注,还是让这几个年轻人迅速熟悉亲昵起来。

  在奥兹看来,尽管成长在不同的国土,但是他们五人之间却并不存在隔阂。“很多事情我们的看法都会不谋而合,到现在都没起过摩擦和冲突,用你们中国话说,我们应该就是三观相同吧。”

  国际范儿

  店内装饰协调融合多国元素

  文化碰撞出的,是五彩斑斓的色彩。不足20平方米的店内,木桌上铺着南亚风格的装饰毯,座椅上挂着印有基利姆印花的棕色编织毯,柔软的小块基利姆地毯随处可见。

  内德儿告诉记者,在他们心中,从最初开始,这片方寸之地就更像是一个家。于是,奥兹抱来了家里的音响,杨勇拿出了收藏的厨具,向奇守着广告公司设计招牌……如燕衔泥一般,这五个人在成都的“家”渐渐有了雏形。

  作为第一次在异国合伙创业的他们,对未来很有信心的同时,也会有些担心。“毕竟之前都没有过开餐馆的经验,何况现身居异乡,我们都处于摸索阶段。”两位外国姑娘一边用竹签串起腌制好的蔬菜,一边吐露出心声,本科学业完成后,她们希望能够继续深造,最终的梦想还是回到祖国,成为一名医生;而奥兹则表现出足够的信心,“这会是我在职业道路上小小的第一步,慢慢积累经验后,我还要做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跨国贸易。”

  成都范儿

  “成都人热爱生活,也很友善”

  小区里来了卖烧烤的外国人,烧烤的味道怎么样,是不是四川的麻辣?他们自己会吃烧烤吗?能否征服成都人的味蕾?尽管还尚处于试运营阶段,不过这家还没招牌的烧烤店,还是成为了小区的“红人”。

  晚上10点,新菜出炉,烤串肉色黄脆,“吱吱”出油,须臾之间,食物的香气盈满整个店面。

  过去半个月,试菜和讨论是这支创业团队每天的主要任务。面对在店门口好奇打探的居民,杨勇他们总会邀请他们进来试试菜,渐渐地,居民们习惯了他们的存在。

  内德儿和马拉兹告诉记者,走过不少地方,但是在她们眼中,成都是包容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怎么说呢,就是觉得这里的人特别热爱生活,而且很宽容、友善。所以,我们都喜欢这里。”

  晚上8点,广场日渐热闹,内德儿和马拉兹在厨房忙碌着,身体伴随着音乐节奏摇摆。

  5岁的甜甜牵着小伙伴的手笑嘻嘻地跑进店里,“大哥哥在吗?”“她们找的是奥兹。”向奇说,尽管语言不通,但奥兹已经和小区里的孩子打成一片。

  “你们的大哥哥还没来,要不要进来玩一会儿?”面对邀请,甜甜瘪瘪嘴,“昨天大哥哥跟我们讲他被熊咬了的故事,还没讲完呢。”(杜江茜)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