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分享会——做强中国芯

2020-08-17 10:26:00|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2020年第17届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8月12日至18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是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重要阅读文化平台。

  2020年第17届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8月12日至18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是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重要阅读文化平台。多年来上海书展从一个地方性书展发展至今晋升为国家级书展,已成为上海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更是一张闪亮的申城文化品牌名片。

  今年,上海书展组委会将在全市设立100家分会场、在外埠设立50家分会场。百万余种图书参加展销。书展期间,文化讲座、展销活动、首发签售等图书文化活动多达几千余场。本次书展在显著区域还设立“2020上海书展精品图书展销区”。书展围绕“书香六进”开展,推动全民阅读进商厦、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活动的常态化;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和志愿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讲授辅导、引导阅读;通过文化讲座、诵读演讲、捐赠助读、读书征文、作家见面会等多种形式,激发市民的读书热情。

  8月14日下午,作者慕容素娟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王莉老师携《芯人物——致中国强芯路上的奋斗者》一书在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开展主题为“走进芯人物,讲述奋斗史,做强中国芯,实现强国梦”新书首发签售分享会。

  慕容素娟

  集微网主编,新闻传播学硕士。曾就职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总部供应链管理部;后跨界进入媒体领域,在电子信息领域老牌媒体《中国电子报》担任记者,专注集成电路领域报道。随后进入物联网媒体《智慧产品圈》担任副主编,报道领域覆盖芯片、终端及市场应用。 曾获“工信部CCID优秀学术论文”奖项;曾撰写出版《中国智慧家庭产业创新启示录》等书籍

  王莉

  清华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曾就职于华为、惠普、安捷伦等公司,从事技术研发20余年,后跨界进入出版行业,专注于科技图书开发。

 慕容素娟上海书展分享会——做强中国芯

  慕容素娟多年来一直深入芯片发展行业第一线,关注最新芯片技术,深度报道为芯片行业发展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本次书展分享会中,慕容素娟结合多年一线采访内容。与大家分享了,奋斗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最前线的骨干人才的故事。他们在芯片领域勇于探索,努力拼搏,并取得了科技创新,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典范。他们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创业历程,不仅折射出芯片领域创业的不易,也折射出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历程的艰难。他们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奋斗故事,充满了正能量,值得更多人学习。中国要想实现集成电路跨越式发展,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大批芯人物。

 慕容素娟上海书展分享会——做强中国芯

 慕容素娟上海书展分享会——做强中国芯

  相关参考资料

 慕容素娟上海书展分享会——做强中国芯

  书名:芯人物——致中国强芯路上的奋斗者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号:9787302558323

  定价: 89.80元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投身于“中国芯”发展的一群建设者的奋斗故事,全书内容以具有人文气息的人物专访形式呈现。芯片领域中的人才几乎都是学霸,很多是保送上大学,且硕士、博士占比极高,国际一流高校毕业的也不在少数。当前,作为国之重器的“中国芯”,不仅关乎着国家的信息安全和经济建设,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芯片技术是科技中的科技,由于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因此,投入芯片领域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需要强大的内心、坚定的意志以及对“中国芯”的一种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下去。中国芯片领域有一群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们的奋斗故事充满了正能量。

  本书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专业人士和大众读者都可以从中一窥“中国芯”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慕容素娟(原鲜卑族)

  集微网主编,新闻传播学硕士。曾就职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总部供应链管理部;后跨界进入媒体领域,在电子信息领域老牌媒体《中国电子报》担任记者,专注集成电路领域报道。随后进入物联网媒体《智慧产品圈》担任副主编,报道领域覆盖芯片、终端及市场应用。曾获得“华为年度优秀员工”“《华为人》报优秀撰稿人”“工信部CCID优秀学术论文”等奖项;曾撰写出版《中国智慧家庭产业创新启示录》等书籍。

  关注领域:集成电路、物联网、AI、创新创业、投资等领域。

  李映,集微网资深记者。

  机电一体化专业硕士,历任《中国电子报》《智慧产品圈》记者和主编等职务,负责IC领域的行业报道、专题策划和活动策划,具有十余年采编工作经验和五年新媒体内容审核经验,对传媒行业和新媒体运营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关注领域:IC设计、AI、传感器、投融资等。

  李晓延,集微网资

  深记者。物理系半导体与微电子学士,曾投身于半导体晶圆厂,任工艺工程师,时间虽不长,但初获对行业的宝贵认知,一扇大门自此打开。后机缘巧合下进入行

  业媒体,先后在《传感器世界》《今日电子》杂志任编辑、执行主编等职务。

  关注领域:半导体制造工艺、芯片设计与应用、芯片IP相关、半导体投资等。

  茅杨红,集微网资深记者

  电子商务学士,毕业后即加入集微网,一直从事编辑记者职务,对行业热点具有敏锐的直觉。参与多届CES、MWC、SEMICON CHINA、慕尼黑电子展等行业大型展会

  的一线报道。擅长人物专访、企业报道、行业趋势等。

  关注领域:知识产权、IC设计、制造、设备、材料、创新创业等。

  张轶群,集微网资深记者

  新闻学硕士,具有十年新闻媒体以及公关行业从业经历。历任新华社、《中国电子报》记者、编辑等职务。曾参与全国两会、G20峰会等重要战役性会议报道,以及CES、MWC等全球消费电子展会的一线报道工作。擅长企业商业模式、人物专访及行业深度报道。

  关注领域:智能终端、知识产权、半导体、创新创业等。

  朱秩磊,集微网资深记者

  微电子专业学士,先担任LED企业研发助理工程师,后进入半导体行业媒体Aspencore,任产业分析师及驻上海记者。历任集微网主任记者、副主编、IC频道主编。重点关注全球半导体产业技术及应用市场发展态势。

  关注领域:半导体工艺、IC设计、传感器、射频及新兴技术等。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投身于“中国芯”发展的一群建设者的奋斗故事,他们是一群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们在芯片领域勇于探索,努力拼搏,并取得了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典范。他们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创业历程,不仅折射出芯片领域创业的不易,也折射出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历程的艰难。他们的奋斗故事充满了正能量,值得更多的人学习。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与核心,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大国的战略必争之地,需要更多的人负重前行,为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绽放光芒。期待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诞生更多芯人物。

  目录

  朱贻玮 中国芯片业的先行者,见证“中国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文/慕容素娟 001

  张汝京 三“落”三“起”,压不垮的芯片企业家 70岁再创业 文/慕容素娟 012

  胡正大 从IBM、硅谷到台湾,53岁又在深圳创业,只为“想看看山后的风景” 文/慕容素娟 045

  陈大同 从知青到博士后,从硅谷创业到回国创业,人生在不断刷新…… 文/慕容素娟 054

  戴伟民 从终身教授到创业者,台前幕后助力“芯火燎原” 文/茅杨红 063

  周立功 永远的学习者和开拓者,用人生为单片机代言 文/李晓延 071

  陈春章 从EDA到产业全书,他一直是芯片业中的好老师 文/李晓延 079

  陈少民 驰骋职场的好“老爸”和思想者,他呼吁“以史为镜,芯片是国之重器” 文/慕容素娟 084

  刘 越 玩转IC设计、制造、投资,拼出人生“芯”高度 文/李 映 090

  李亚军 集成电路并购猎场的“守”猎者 文/朱秩磊 099

  孙 坚 中国第一代EDA的研发者,芯片行业尽显巾帼风采 文/李晓延 106

  赵立新 小时候和父亲摆地摊,保送清华又走出国门,只身一人带着技术回国创业…… 文/慕容素娟 113

  吕向东 先后攻读近代物理、半导体物理和材料物理,在多家

  大公司历练后回国创业做芯片 文/茅杨红 121

  邹铮贤 国内芯片IP第一人,没有故事的故事 文/李晓延 126

  周正宇 20年创业路,可用“险恶”二字描述 文/茅杨红 131

  倪文海 从美国到中国,只为扎根中国射频“芯” 文/李 映 139

  董霄剑 屡立潮头逐浪者,“美丽视界”筑梦人 文/张轶群 145

  李庭育 不是科班出身却成了专业的IC“老师傅” 文/茅杨红 153

  骆建军 他来自珍珠之乡,历经种种磨难终让“中国芯”扬名海外 文/李晓延 160

  李虹宇 知天命时二次创业,自称半导体创业也需要“老家伙” 文/张轶群 166

  杨 磊 不惧半导体投资的曲高和寡,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文/李晓延 171

  张韵东 他是中国芯片行业的老兵,从游戏机芯片起步,现在又走在了AI的潮头 文/李晓延 178

  郭国平 “寂寞”的量子计算路上的“堂·吉诃德” 文/张轶群 184

  骈文胜 每天不够睡的半导体人,创业三年,进入市场前三 文/朱秩磊 189

  陈若中 辗转美国、中国台湾,终圆“中国芯”之梦 文/朱秩磊 195

  吴 征 不畏艰险重“芯”出发,踏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新“征”途 文/茅杨红 203

  王惟林 破解“缺芯”困局,引领高端CPU新突破 文/李 映 210

  范宏春 半导体测试风雨30年,从被“卡脖子”到国产设备崛起 文/朱秩磊 215

  廖 杰 耕耘28年,以长跑心态做大做强本土产业链 文/张轶群 219

  闫宇暾 再出发,他要攻下硬件仿真这个“堡垒” 文/李 映 225

  王艺辉 团队至上,用“芯”让世界更美好 文/张轶群 231

  李志雄 见证江波龙20年成长,做大做强中国存储产业 文/张轶群 237

  郑朝晖 给“疑难杂症”芯片治病的“医生” 文/朱秩磊 242

  黄继颇 国产汽车芯片只能在试错中成长,没有捷径 文/朱秩磊 250

  李兴仁 一次创业实现财富自由,二次创业却身陷绝境,

  只为让无线路由芯片演绎“中国芯” 文/慕容素娟 李 映 256

  杨清华 从山里娃到硕士生导师,放弃安逸生活创业做芯片,

  成为业内黑马,却还在忧思…… 文/慕容素娟 261

  江大白 晶圆厂风险的把控者 文/陈宝亮 267

  吴忠洁 博士毕业10年后开始创业,立志打造MCU生态以小博大 文/李 映 272

  王海力 不走寻常路,15年坚守FPGA初心 文/李 映 276

  罗仕洲 从只身前往大陆的“好奇者”一跃成为两岸的“摆渡者” 文/茅杨红 283

  秦 鹏 放弃名企高薪,选择创业,从此走上“不归路” 文/茅杨红 289

  张海涛 曾在射频技术的峰顶跋涉,现在创业来筑梦“中国芯” 文/李晓延 294

  李云初 不忘初心,守得云开见月明 文/茅杨红 300

  李严峰 为国产EDA寻求新突破的“离经叛道”者 文/李晓延 305

  吴叶楠 从容行走在半导体投资圈的80后, 热爱技术是他的内核 文/李晓延 311

  张亦锋 从业务员逆袭成为CEO,他将“木陀精神”诠释到底…… 文/茅杨红 316

  王 博 换道三次“挑战”自我,期待可重构计算打磨中国“芯”天地 文/李 映 320

  项 天 打游戏“玩”出来的电子公司董事长 文/茅杨红 326

  汪 博 保送清华,全奖读斯坦福,师从Google天使投资人,毕业后跳出舒适区 文/慕容素娟 331

【责任编辑:DH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