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来自清代袁枚的《苔》,一朵小小的苔花正如每一名志愿者,个体虽然渺小却拼尽全力去绽放。
善良,就是需要帮助时,伸过来的一只温暖的手。
蒋丽英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在聊天中也提到:“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来这个世上是为了什么,就去做一些让你值得开心,无怨无悔的事情,这个就是你来这个世上的使命”。
蒋丽英,工艺美术师、乡村振兴技艺师。1998年7月进宜兴紫砂工艺厂拜师学艺紫砂基本制壶技法,系统掌握了紫砂壶创作的设计、全手工制作技艺。作品《八方竹节》获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1、心地善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数千年。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2020年,蒋丽英就和爱沐义工社一起去社区帮助老人做志愿活动。在社区中,她帮老人们洗头,剪指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老人们。看到老人们因为志愿者的服务,开心幸福地笑起来,蒋丽英心中那种帮助别人的快乐油然而生,从那时开始,她就决定坚持做志愿服务。
让她感触比较深的是一些老人孤独的背影,他们身边没有亲人的陪伴,让人觉得有些心酸。“看似在帮别人,其实是在帮自己”蒋丽英说在帮助老人的过程中,也体会到帮助别人能够大大的富足自己的精神世界,让人身心愉悦。
从那以后就一直坚持了下来。无论是开展公益课堂,成为疫情防控的志愿者,还是前往小学慰问学生老师,其中都有蒋丽英的身影。
她总是说的不多,悄悄地就把事情做了。
2、从坐着到站着,是紫砂人更是志愿者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 她曾记得凌晨2、3点接到镇里召集志愿者的电话。正在熟睡中却被一个电话吵醒,但她的第一想法就是积极配合,参加疫情中每一次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家人都曾担心疫情的危险性,忧心蒋丽英的安全,她则说“既然去做志愿者,那我就一切都听从安排,我不会半途而废的。”
蒋丽英提起做志愿者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莫过于在洑东收费站做志愿者执勤的时候。洑东卡口给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刺骨的寒冷,冬天站在卡口上执勤的时候,从太湖上吹过来的风,不断地从往防护服里灌。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的6、7月份,从寒冷的冬季到炎热的夏季,蒋丽英一直坚持,往往一站就是6-8个小时。蒋丽英平时做壶都是坐着,很少有机会像做志愿者一样站长达7个多小时,所以导致站的脚后跟会有痛感。但同时她也非常自豪,体会了一把当交警的经历,做了曾经没有做过的事情,也体会到这些工作人员的不易。哪怕她是一个人站着,她也会用志愿者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用一个人代表陶苑匠心整个集体。
于她,坐,坚守的紫砂壶的文化匠心,手艺传承;站,是坚守保护家园平安。
3、从做到创作,不断打磨自己
蒋丽英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从小就在紫砂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毕业后就进入了紫砂一厂学习制作紫砂壶。从打泥条开始,打上好几个月,打到手上都是水泡。
一开始,只是为了谋生,但渐渐的,慢慢喜欢上了这门手艺,并对自己有了高要求、高标准:“我们做壶一定要把我们的思想融在里面,才能做好一把壶”。对壶艺执着的追求,勤学苦练,从模仿到创作,蒋丽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参加各种比赛,在竞赛中让自己得到成长。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打磨自己,让每一件作品都渗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境。
“我真的很感谢我生在丁蜀,更感谢这个行业前辈们传承下的一些宝贵行业资源,让我们一生都衣食无忧,而我们更要努力把紫砂好好保护传承。”对一个地方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对这个地方爱到骨子里,那是什么样子,大概就是蒋丽英这个样子。
做志愿者的过程中的所得所感,也让她的作品更有深意,更有烟火的味道,更有生活的力量。
她美好的品质,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寒东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图/景美玲 蒋丽英 文/景美玲 何艺琳)
《我是志愿者》
时光需要被铭记,美好不能遗忘!
每一个志愿者都有故事,可能事情不大,但都很温暖。《我是志愿者》由中国网·美丽江苏主办、无锡商务时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微信公众平台在宜兴、宁波银行联合打造,栏目通过采访优秀典型,讲述志愿者背后的故事,阐述强大的奉献精神和众志成城的抗疫力量,助力争创文明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