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2022-08-26 13:00:26|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六十年如一日长期耕耘在文化宣传领域,他为陶都后人研究当地文史遗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活素材”。今天,特推出此文,以此怀念已于2015年去世的陈鉴明老先生,时年86岁

一一宜兴“文史”研究者陈鉴明往事追忆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这是一张几十年前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照片——“缸山”,它见证了宜兴陶业生产盛况。这幅图片作者就是陶乡“老照片”的拍摄者——原《丁蜀镇志》主编、原《丁蜀镇报》记者陈鉴明老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宜兴资深摄影家陈鉴明老先生用相机和镜头记录了一个个“宜兴文史遗存”。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六十年如一日长期耕耘在文化宣传领域,他为陶都后人研究当地文史遗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活素材”。今天,特推出此文,以此怀念已于2015年去世的陈鉴明老先生,时年86岁。对陈老先生一个甲子的光影记录生涯深深致敬......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追寻半个多世纪的“光影”岁月

  乡愁如逝,乡情如斯。遥指一瞬间,岁月又匆匆。作为生养在陶都宜兴,或者把宜兴作为“第二故乡”的我们,是否曾幻想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甚至是九十年代初的陶都城乡是怎样的一个面貌呢?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时过境迁,这些老照片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光影,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那个年代的特定属性。作为这些“老照片”背后的拍摄者和见证者的故事,是值得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的。作为土生土长的陶都丁蜀人,陈老先生把所有对摄影和文字的深情都交给了组织,他用相机记录下了一个完整的“陶都记忆”。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一辆破旧自行车成了采访的交通工具

  近六十年来,他用手中的相机真实记录了陶都与陶瓷产业的岁月变迁。通过这些原汁原味的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了陶瓷紫砂悠久的历史,展现了昔日陶都古朴的风貌,展现了陶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在小编手上有着一本略略发黄但基本保存完好的丁蜀镇出版的第一本《丁蜀镇志》,这位三十年前出版这部镇志的主编就是用半个世纪多拍摄这些陶都老照片的摄影老人陈鉴明先生。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图为陈鉴明夫人冯淑仙、次子陈宜南,孙子陈瑞升回忆往事

  带着对陈老先生的仰望和无限深思,小编拜访了陈鉴明现已九十高龄的夫人冯淑仙和次子陈宜南以及孙子陈瑞升。他们回忆了老先生生前挚爱摄影,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家庭、对朋友和工作的细微点滴。陈鉴明主编是1949年开始参加工作的,先在教育系统呆了近十年。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由乡镇推荐入江苏省新闻学校进修,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在《丁蜀镇报》参加新闻宣传工作的时候开始接触新闻摄影。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在原丁蜀镇委大院陈鉴明主编(第一排居中)与镇志办工作人员合影

  据陈老先生的夫人冯淑仙回忆,陈鉴明总是骑一辆略有破旧的“解放牌”自行车往返穿梭在丁蜀、大浦、张泽、洑东、湖㳇周边一带,用自己手中的老牌照相机拍下了一幅又一幅反映城乡建设、陶业发展、人民生活、地理风物等老照片。老先生从五十年代开始,用一生的时间拍摄了半个多世纪的“陶都记事”。他的孙子陈瑞升告诉我们,爷爷一生中光各种品牌的相机就用坏了不下于十只。

  他不仅仅擅于拍摄,更乐于编撰文字,用笔描绘了一篇又一篇“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情节介绍。陈老先生的夫人记忆最深刻地,莫过于经常通宵达旦给他的照片后面补充记录文字。这让当过教师的她一时有了“用武之地”,后来每每回忆起此事,冯老太太都深情的望着这些“老照片”感叹。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老先生的次子陈宜南亦对父亲长期拍摄“老照片”和教育子女的方式非常有触动。老先生对子女非常严厉,对他们在事业上的追求也是格外“苛刻”。正如长时期拍照片一样追求精益求精,检验“合格”后,陈宜南久而久之也学着父亲的摄影理念和技巧在陈鉴明身边当起了“助手”。父亲有时拍摄会带上他,让他做一些辅助工作,他时不时的也会露几手,他经常把自己简陋的屋子变成“暗房”来充洗照片。事至如今过去了五十年左右,但这个片段也始终令陈宜南刻骨铭心。他们母子对老先生所追随的这个职业和爱好寄予了信念上的肯定和对老先生深深的思念与怀念......

  三十多年前老先生在丁蜀镇志办的同事、本土作家赵琴芬在回忆与陈鉴明共同编辑镇志的三年同事时光里,对老先生的一贯行事作风表示了赞叹与敬仰。她告诉我们老先生对待事业很认真也很忠诚,对待同事们也都很严厉,从不多花组织一分钱,镇志拿去广东地区印刷的时候,老先生不肯住好一点的酒店不肯上好一点的饭店吃饭,严厉要求同事们也和他一样节约,吃饱喝足,找一个能住的小旅店打个地铺就行。这样的行事作风让大家对陈鉴明主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并也深度启发到了身边所有的同事身上。

  多才多艺“编织”晚年幸福

  陈鉴明老先生多才多艺,在丁蜀镇文化宣传工作中除了做好本职以外,在音乐方面和绘画方面以及读书藏书、棋艺方面有着“多面手”的扎实兴趣功底。

去世7年,留下了宜兴半个多世纪的“光影”!

  他会拉二胡和小提琴、会画素描,会下象棋,更爱好读书和藏书,家里收藏的上千本书都是老先生写稿、拍照用的参考“素材”,这些兴趣爱好的“基因”与他的文艺细胞是相互依存的。晚年生活的最后阶段老先生都每天坚持看书,坚持整理过去拍摄的各种图片进行分类归档。八十岁的那一年,宜兴市摄影家协会还给他办了一场摄影展。他拍摄的历史遗存图片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以来大量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和《丁蜀镇志》等媒体和刊物上录用,为陶都宜兴在对外宣传方面扬了名。

  前人丰富的经验,成为后人成功的阶梯。陈鉴明老先生的作品给陶都宜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史资料,这些“定格在岁月里的繁华陶业”为后人了解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宜兴印象”提供了难以复制独具源头的“活素材”。现如今陶都宜兴已经名扬天下,或许这就是陈老先生不断记录的衷心所愿。(文/景美玲 闵学平 图/陈瑞升 闵学平)

【责任编辑:DH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