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文化 > 今日聚焦 > 正文

“衡”芷清芬 御风而驰|书法家、汉字学家陆衡的汉字情缘

发布时间:2022-08-25 19:54:17  |   来源:中国网·美丽苏州  |   作者:李根林 邱如明  |   责任编辑:DH019
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诗意和情感,流淌于我们的灵魂。书写,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在书写中,我们继往圣之绝学,亦开万世之星光;在书写中,我们探寻本源亦洞察真理

  中国网·美丽苏州讯 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诗意和情感,流淌于我们的灵魂。书写,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在书写中,我们继往圣之绝学,亦开万世之星光;在书写中,我们探寻本源亦洞察真理,我们观照自身亦表达自我。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对世界的敬畏,表达我们对人类的赞美,表达我们对苍生万物的悲悯,表达我们对过去将来的思考。

“衡”芷清芬 御风而驰

  文字研究者、书写者陆衡,四十年孜孜以求,沿着古人流传下来几千年的文字足迹,探寻藏在汉字里最深邃、最原初的奥秘,从而让来路和去向的重合,与古人的心意怦然相通,让后人知道老祖宗一笔一画所表达的本源意义。

  到如今,他写作的书稿已经超过1000万字,把汉字作系统的正源正义注解形成自创的“正汉字”学,陆衡研究范围的广度和深度、研究成果的体量都是十分惊人的。这位以书法“出道”、供职于江苏省书法院的书法家,正越来越以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陆衡对文字和书写的不解之缘,也许要从幼时路上捡到的三页《曹全碑》拓本说起。

“衡”芷清芬 御风而驰

  我欲穿花寻路 直入白云深处

  陆衡,“正汉字”体系创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书法院研究部主任,苏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苏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厦门大学研究员。曾任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助理。

  陆衡于文化艺术研究方面亦著述颇丰,在傅抱石研究、林散之研究和书画的创新理论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形成规模,卓然大家,被誉为“林散之研究第一人”。编著出版的《傅抱石大典》《林散之书法集》《林散之笔谈书法》《林散之评传》《中外文学基础知识》(全国教材)《李可染评传》《吴作人评传》等。其中,《林散之书法集》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林散之笔谈书法》出版以来,已再版30多次,成为研究林散之书法理论最重要的资料。他撰写的《傅抱石大典》则被誉为“傅抱石的百科全书”“新型年谱的开创之作”,已成为研究傅抱石绕不开去的工具书。

“衡”芷清芬 御风而驰

  出生于江苏苏州城西枫桥镇的陆衡,至今清晰地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期,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从天而降”的三张字帖。这三张字帖,笔画粗细均匀,宽窄错落,行笔温润,生动灵活,陆衡怦然心动,像是打开了一扇看见全新世界的窗户。他反复琢磨那神奇的三张纸,他实在想不到,汉字居然能被书写得那么美。自此他就反复比画着这三页纸上的每一个字,他不知道这叫做“临摹”,他也不知道这三张纸原来是《曹全碑》的一部分。

  也许这正是冥冥中注定的,《曹全碑》是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堪称隶书入门的最好范本之一。

  三张《曹全碑》,就这样在陆衡心里埋下了书法的种子。对书写的“讲究”与练习,让他在初中时获得了一次“写字奖”,奖金是5元钱,70年代的5元钱,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来到苏州城,在观前街的艺石斋,买了5张宣纸及若干毛笔墨汁,又在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籍、书法字帖和画册,直到花光了5元钱。

  这是他第一次和宣纸“交朋友”,看着毛笔在宣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行走,看着墨汁在洁白的纸面上洇开,如同开出墨色的小花,他如同在打开的那扇门外发现了春天的痕迹。

  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位语文课的杨老师,字写得极好,他家里有一些字帖的“晒图本”,陆衡就想方设法从老师那里把字帖借回去,全部用透明纸细细钩下来,供他以后的反复临摹。

  很显然,你不能说,陆衡的书法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打基础”这件事,尚差得远呢。但不可否认的是,及至后来当他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这回事,那暗流涌动的“滥觞”便若山洪一般在他焦渴的心中不可收拾。

“衡”芷清芬 御风而驰

  “种子”的破土萌芽,是从陆衡的大学时代开始的。陆衡的父亲对他的学业持“放手式”支持的态度,也就是说“只要他能念,就一直让他念下去,一直念到不能念为止”。在这种情况下,陆衡一路披荆斩棘,“杀”到了恢复高考后第一年的考场,随后被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

  进了大学之后的陆衡,回过头来看自己过去的那些“书法”的足迹,才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地入门。他所遇见的“书法”,只是一个远远的、蒙着面纱的曼妙少女,难见其真颜,朦胧且神秘,勾魂且摄魄,旋即相思起。

  不久,中文系举办了一次学生书画展,陆衡报名参展,并因此而被吸纳进学校的书法社,成为第一届成员。陆衡认为,进入书法社才是他真正走进书法这扇门的标志性一步——虽然,他的水平在书法社中几乎是垫底的。一则,他是以应届生身份考上大学的,他的同学几乎都比他大若干岁;再则,书法社中许多成员都是自小即习书法的书香门第出身,功底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法宝。陆衡对书法的热爱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除了去图书馆“渴”览群书之外,几乎就全部献给书法了,遍临碑帖,突飞猛进。后来,他被选为书法社的负责人,并发起举办过轰动当时的在宁高校书法联展。后来,“南师大书法社”被《中国书法年鉴》专门用一个条目记录了下来。

  大学期间,陆衡结识了林散之、萧娴等书画名家,并得到了当代“草圣”林散之的亲自指点,不仅让他书法造诣大进,还使他后来成为最早的林散之书法艺术研究者之一。

  大学毕业后的陆衡,分配到江苏省新闻出版学校任教,任教十年间,有大量的业余时间,他几乎全部用在书法上,持续精进。

“衡”芷清芬 御风而驰

  御风而驰得心源 巡天遥看一千河

  “书法真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从崖壁、彩陶上的刻划,到甲骨、钟鼎、简册、碑石、印玺、帛绢、纸笺等等,卓然而演变成为超越于日常生活的应用之上的一门独立的完美的艺术。可以说,书法是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最为幽远深奥的、妙不可言的一门艺术。在中国,它达到了其他的艺术形式难于达到的极高的境界和备受尊崇的地位。千百年来,它好像是已经被写尽写绝了的,然而又是永远也写不尽写不绝的。”

  这是报告文学大师徐迟先生对书法艺术的观点,不得不说徐老深刻洞察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又以“报告文学式”的语言非常接地气地解读了书法的魅力。徐老不习书法,却是一个真正懂书法的人。

  “他的书法,也仅仅是他的智慧的学识的一个部分。观其佳作,可真‘棒’!有磅礴之气势,如大江东去,如英雄交响乐,如天马行空,如御风而行,令我一见就想起这句诗,‘巡天遥看一千河’,我请他写了一条,装裱了张挂起来,自以为宇航巡天的了。”

  这个为徐老写“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后学之辈,就是陆衡,时间是1994年。徐迟十分赞赏陆衡治学的态度和书法的造诣,他以“三气”评价陆衡的书法,“气格高,气势大,气韵足”,还说他的字“是足以传世的”。

“衡”芷清芬 御风而驰

  陆衡的书法作品曾入选首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近现代书法展、“林散之奖”等。他的作品多写自作诗文,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陆衡的书法之路,从颜体入的手,又上溯到汉隶北碑、魏晋书翰,师法诸家,博采众长,师古取法的脉络也相当纯正,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气象:笔致提按轻重的变化精妙,趣味恣肆却不失含蓄,意韵静谧而不失华藻,潜气内转折射冲淡、温醇之美,浑穆古朴。

  陆衡的书法五体兼善,尤以行草书见长,苍浑挺劲,自成一家。车前子说他,“林散之的神,吕凤子的骨”。“在我看来,林散之的书法有出世之气,而在陆衡这里,是朝另外一头生长了。林散之要云要霞,陆衡要土要泥。林散之的书风是往天上吹去的,陆衡的书法仿佛风行大地。陆衡,善学者也。其实是对自我的确定。陆衡学到了林散之的创造精神,所以能够不拘形迹。”

  但又不是林散之,也不是吕凤子,因为“把林散之的神和吕凤子的骨从陆衡书法中去掉,剩下的是什么呢?”陆衡剩下他自己。车前子说,能够剩下的,才是最要紧的。“许多书家我把他作品里的前人元素剥离,就什么也没剩下。”而陆衡所“剩下”的那个“他自己”,车前子说就是陆衡的思想和学问。陆衡把书法当学问来作,他写字就像是在整理国故,“不脱不粘,法备气至”。

“衡”芷清芬 御风而驰

  字载文与道 源溯商与周

  “整理国故”是陆衡超脱于书法的毕生的工作。朱永新说他,不是一位写字的工匠,而是一位文字的“魔术师”。这里面有两重含义,一是陆衡的书法作品多是自作诗文。他既有韦应物落纸如画的“代入感”:“今夜洞庭秋雨急,扁舟一叶过西山。”(《洞庭西山》),又有李太白雄浑壮阔的空间感:“笔底风云千万里,书生意气接洪荒。”(《容堂对客》)而他的代表作长诗《傅抱石山水图歌》,更被诗词家郭荦先生评为“沉着痛快,得诗品雄浑之境,实可平视古人!”

  二是陆衡径直走入了文字的内部,来到文字出生的年代,着手于文字本体的研究,揭示文字本源的奥秘。他认为,作为书法创作,只有“识字”,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书法家。但他研究汉字却不全是因为这个,更核心的原因在于,当今社会,包括教育界甚至学术界,对汉字的解释往往牵强附会不求甚解,偏离汉字本义甚多,甚至有人进行戏说式的解释,往往误人子弟。陆衡深以为忧,遂对中国文字进行探源溯流、爬罗剔抉的工作。

  但是,中国文字的源流颇多淤塞,清理工作难度非常之大。陆衡深研上古字音和上古字形,历时30多年,对近10多万个汉字作了全面梳理,其中还广泛汲取了《说文解字》以来的历代文字研究的学术成果,修正了其中存在的谬误,完善了其中比较模糊的描述和注解。如何知道古人为什么要发明某个字或是如何发明某个字的,必须要“走进”古人的生活场景,尽最大可能了解古人的当时当地的生活环境、条件和行为逻辑,才能知道这个字的功能和最原初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一项恢宏的文字工程,有学者誉之为陆衡“一个人的国家工程”。破译一个字不难,破译若干个字也不难,难的是,陆衡要去破译所有汉字背后的奥秘,这是一个学者的心气和抱负,更是一种难得。

  迄今,他已著文1000余万字,创“正汉字体系”,从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出发,让人真正认识、了解一个汉字,正本清源。多次得到如许嘉璐先生等学术界大家的赞誉。

“衡”芷清芬 御风而驰

  但10多万个汉字毕竟太多,除非专业的研究者,作为普通人根本不需要,我们日常的应用也就2000多个吧。那么好!陆衡索性就把日常应用频率最高的2000多个汉字单独拿出来,推广普及,以让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这个“旳(的)”字,古代写法是没有一撇的,它的含义,自《说文解字》以来一直笼统地解释为“明也”,但从没有人指出它何以“明”。陆衡通过考索其形、音、义,并结合实证,首次揭示,这是古人聚日光于勺形器,勺形器起到凹面镜的作用,聚光成焦而取明火,所以“旳(的)”字与燧鐆同音。这不仅是对文字本义的本源性考古,还顺便为中国科学技术史提供了值得研究的史料。

  这种追根溯源的打通式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字和书法的范畴了,更是一种对中华文化根源的深刻追问。陆衡自己说:“文以载道,何以载文?字以载文。”字是书写和承载文化的工具,字亦是文化本身。

“衡”芷清芬 御风而驰

  笔墨平生意 浩气展虹霓

  对书法家而言,字是他们修城筑墙的砖石基材,然当他把字研究透了,他对书法这门艺术而言,完全是俯瞰的,通透的。对陆衡而言,把古文字研究的成果和心得投射到书法创作上,便是“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感觉,如武侠小说里打通任督二脉之后所获得的大境界,“内力”汹涌澎湃却又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入得古去,复出得古来,于无意处取意,于陈腐处创新,意到心到,心到手到,造化无穷。

  车前子说陆衡赶来见他时,“我看到一位古人风尘仆仆骑着白马而至”。他们于初冬的太湖,小小的庭院中饮酒。黄酒虽温,而身体尤寒,遂不断移动八仙桌及条凳,去满院追赶那抹暖暖的阳光,此刻的太湖岸边还有大手大脚的芦苇的纵横之香之色。

  不知道陆衡是一位古人自远古穿越而来,还是他有“穿越”之能可以随心所欲回到远古,与古人心意相通怦然相说?这是个“谜”,真相只在想象中。但不可否认的是,陆衡真的是摸得准古人的脉搏,读得出他们的悲伤喜悦,解得开他们那些隐藏于龟甲竹简纸帛碑石上的信息。(图文/李根林 邱如明)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