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文化 > 今日聚焦 > 正文

赵志达:紫砂为器 匠心美意

发布时间:2021-12-02 10:04:05  |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   作者:且久者 夏春  |   责任编辑:DH012
赵志达是宜兴人,1980生,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民间工艺美术师,自幼受紫砂文化熏陶,耳濡目染,1997年从事紫砂事业,经过多年的学习和锤炼,所制作品已然具备了自己的特色

  清晨漫步在丁蜀老街,拍打泥巴的声音,把整座城市从睡梦中唤醒,这就是宜兴特有的节奏。

  人们开始忙碌,为了生计,也为了理想,为了艺术。一块矿石,经过风吹日晒,粉碎煅烧,它成为制陶人手里的泥巴。再反复拍打,揉捏塑型。

  宜兴是一座陶瓷之城,陶瓷品类有多达7500余种,“五朵金花”紫砂、青瓷、均陶、彩陶、精陶早已誉满中外。宜兴也是一座手艺之都,据说有20万人在这座城市从事陶瓷相关工作。当一门手艺成为几乎整座城市人的生存方式时,手艺本身不再是附属品而是有了一定的意义。

赵志达: 紫砂为器 匠心美意

  赵志达是宜兴人,1980生,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民间工艺美术师,自幼受紫砂文化熏陶,耳濡目染,1997年从事紫砂事业,经过多年的学习和锤炼,所制作品已然具备了自己的特色,朴雅灵秀,清新脱俗。

  他的作品以全手工制作见长,对承古创新颇有自己心得,工艺精益求精,古朴大方创新有序,多次参加国内大型紫砂展评和全手工制壶大赛并获奖,被国级省级博物馆及国内外收藏家珍藏。

  所谓全手工制作,正是宜兴紫砂人承袭的传统制壶手法,宜兴紫砂泥独有的特色,就手工拍打成型,而烧制不裂不坏。这个技艺,是从清初期时大彬臻于成熟并得以传承的。但是其根源,或许是东汉就有的“圈泥法”。同时,它还吸收了制锡工艺的“镶身筒”法,使手成型方圆或不规则形式成为可能。

赵志达: 紫砂为器 匠心美意

  从泥到壶的紫砂,在赵志达的手中,有着可控的“壶生”。一把壶,是春天的闲情,夏天的逸致,秋天的澄和,冬天的温暖。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一心系于一事,两手也只为做好一件事,这是赵志达的专注。

  采访赵志达先生是在沐砂轩工作室进行的,这里是他做壶制器接待朋友的地方。工作室布置得典雅古朴,琳琅满目的作品不时地吸引着一行人的目光。赵志达为人热情大方,爱交朋友,但是在他创作过程中,却十分专注,不许别人打扰。

  “玩儿是一种心态,但不是制壶的态度。”他制作出的作品,能经得起反复的揣摩,或与他对于紫砂壶的严谨认真不无关系。赵志达说,对玩,对紫砂,要有一种敬畏,这种敬畏,就是对数千年文化、对造物的敬畏。

赵志达: 紫砂为器 匠心美意

  一把纯手工的紫砂壶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对于拥有“国字号”头衔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制壶人来说,卖到几十万一把也不稀奇。但是对于制壶人自己来说,一把壶的问世,却无异于一场苦行僧般的修行。

  宜兴市创意紫砂艺术研究院院长周胜敏评价赵志达,说他专注而博学。静心做匠人,精心做好壶。赵志达从业24年,专心钻研而又博采众长,对紫砂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从选泥(紫砂)、酿砂、选型到制作,一丝不苟;打泥片、划泥片、围身筒、打身筒、调脂泥、口部满片……每一道工序严谨按照传统手工艺来制作,常常一做就是一天。

赵志达: 紫砂为器 匠心美意

  一个紫砂艺人制作水平的精细程度、紫砂技艺的掌握程度,并不是一日、百日之功就可以训练达成的事,这也好比是学书法、绘画一样,除学习勤奋之外,学者更要有悟性,且必须通过千锤百炼,才能入门掌握。

  一砂立峰头,壶中看天地。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凝结着制壶者的心血,考验着做壶者的艺术才华和修为。在谈到制壶的审美问题时,赵志达说道,“每个人对紫砂的审美都有自己的认知,我认为紫砂器拥有的轮廓美是基础,再从轮廓美看出这个作品的神韵美,逐渐品出这个作品的气质美。这是从‘看’到‘品’和‘想’的过程,最后再从作品的高矮胖瘦,抑或方圆花素,柔和还是刚毅,再结合后期的壶身雕塑、贴花等立形制器。并根据前期工艺和制壶者自身的文化来决定添加不添加文人的诗书画来完成锦上添花。锦上添花不能做成画蛇添足,花器和光器是有区别的,否则这个壶就失去他的应有价值了。”

赵志达: 紫砂为器 匠心美意

  三百六十行,挚爱这一行。每个职业都有不同的乐趣,在乐趣中赵志达做到做好这个爱好的事业,这就是匠心。(且久者 夏春)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