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文化 > 今日聚焦 > 正文

用文化张力赋能城市原力

发布时间:2021-08-30 09:48:20  |   来源:中国网·美丽泰州  |   作者:吕家发  |   责任编辑:DH02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激发城市创造力、竞争力和凝聚力的源头活水。文化不能飘在空中,而应该降落下来,润泽这片土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激发城市创造力、竞争力和凝聚力的源头活水。文化不能飘在空中,而应该降落下来,润泽这片土地。要让文化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带得走,实现文化可感知、可触摸、可体验、可参与、可分享。黄桥是红色重镇、千年古镇、文化名镇,面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需要传播好、守护好黄桥特色文化,推动文化事业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在挖掘、传承、传播上求认同感,让文化更富底蕴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气脉,决定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精神以及行动力。要持续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招牌,实施“古韵黄桥·永丰记忆”文化苏醒工程和“铁流东进·决战黄桥”精神传承工程,深入挖掘放大本地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影响力。

  把握历史性,做好文化挖掘的文章。只有挖掘出黄桥文化DNA,才能讲好黄桥故事。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研究会”等作用,从地理、民俗、方言、古建等方面系统溯源文化的根,从王良、顾昕、何斐、丁文江等先贤身上提炼“忠、孝、礼、义、智、信”的文化品质,从黄桥决战、火烧震东市等历史事件中感悟“奋勇、自强、坚韧、争先”的精神力量,从扒闷和、牌儿经、花灯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汲取文化营养。

  把握群众性,做好文化传承的文章。文化传承最根本、最牢靠的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逐步恢复永丰客栈、东进饭店、何隆昇绸布店、老太和药店、咸有泰杂货店、文华斋等老字号唤起群众记忆;开办工业博物馆、乐器展览馆、烧饼文博馆等载体引起群众共鸣,开展黄桥烧饼、杖木偶戏等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扩大群众认知,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把握时代性,做好文化传播的文章。点亮传统文化现代“密码”,让优秀文化出圈。善用新思维,用经济和市场的手段将文化化为“有形”,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黄桥古镇立面改造、琴韵小镇打造、高铁站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黄桥文化元素,做到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步推进。善用新媒体,放大“到黄桥去”抖音传播的裂变效应,提升文化传播度和知晓率。善用新技术,迎合现代审美观念,通过沉浸式、场景式、数字化开发,呈现全新视觉体验,去年在黄桥决战胜利80周年之际,开发“决战黄桥”微信小游戏,一个多月参与人次50多万。

  在产业、产品、产值上提品质感,让文化更高价值

  文化,远看是风景,近看则是生活;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标尺。我们既不能把文化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又不能把文化高高举起,不染人间烟火气。要让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消费热情高涨,提升幸福黄桥、魅力黄桥的底气。

  让文化产业既是“软实力”又是“硬支撑”。黄桥烧饼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桥面向全国文化传播的第一张名片,要进一步扩大黄桥烧饼的品牌文化优势,加快推动黄桥烧饼转型发展,打造成“富民饼”。“中国提琴产业之都”是黄桥走向世界的新名片,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做大乐器制造基本盘的基础上,积极招引各类音乐创意、演艺文化、IP衍生、文化体验等文化产业入驻。同时,围绕黄桥烧饼和乐器精心谋划,推广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黄桥、关注黄桥、寻觅黄桥,留下深刻的“黄桥印象”。

  让文化产品既有“乡土味”又有“国际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工艺品、地域文化特色、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大家青睐。要注重“土生土长”,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文创产品、伴手礼。引导文艺创造者扎根乡土,把黄桥战役期间的红色故事、何氏家族《何氏家训》等地方文化,创作舞台剧、小说、快板、相声、戏曲等文艺佳作。同时,作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乐器),提高乐器产业附加值,将乐器产品由专业用品向装饰品、艺术品、收藏品延伸。围绕音乐文化,创作MV、单曲、音乐剧等作品,打造东方的“克雷蒙娜”。今年6月,通过选取黄桥原创9首歌曲部分,重新编曲形成串烧《乐动黄桥》,作为2021“6·21国际乐器演奏日”中国主会场主题曲,结合黄桥古街巷、新城、园区、美丽乡村、琴韵小镇等拍摄MV,在“最黄桥”视频号上发布一个月,点击量40多万,点赞达到1.2万。

  让文化产值既为“增长极”又为“主引擎”。依托丰厚文化资源,用“融”的理念搭建文旅发展平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旅游更有“诗意”,让文化走向“远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学、养、闲、情、奇”十二大旅游要素,打造文旅综合体。围绕北沿江高铁,放大“孝”文化,打造医养结合的康体基地和“候鸟式”养生养老的新型业态。结合“水”文化,利用黄桥“五水润城”的地理风貌,谋划开发“水上游”。同时,把黄桥的文化融入到经济建设、社会管理中去,加快形成创新开放发展的强大精神内核。去年创作《新黄桥烧饼》MV,围绕“以道御术”,引导黄桥人特别是企业家重拾黄桥的文化和精神,“谋和求进”,对内发挥协会作用、加强交流、科研创新,共同提升产品品质;对外不断开拓市场、嫁接现代传媒等做大产业品牌。

  在活动、阵地、队伍上刷存在感,让文化更多表现

  文化不仅是通过语言、观念、习俗等体现出来、通过建筑、雕塑、文创作品等展现出来的,还需要通过活动、阵地、队伍等表现出来。要整合盘活城市文化阵地,挖掘利用城市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城市文化活动,实现文化资源共享,让群众品尝文化大餐,享受文化滋润。

  让活动成为文化的“主窗口”。充分放大现有活动的张力和辐射力,结合“我们的节日”开展黄桥春晚、端午一见“粽”情等活动,结合“琴韵小镇”打造继续开展好6.21国际乐器演奏日、全国青少年器乐展演、音乐节等特色活动,结合“黄桥决战”开展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结合“乡村文化”开展中国·黄桥双人大鱼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

  让阵地成为文化的“主战场”。打造全市一流的文化活动中心,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祁巷村西林剧场,改造黄桥大剧院,修复丁西林故居,支持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居)建立标准化文化活动室和百姓大舞台,为文化活动开展提供阵地保障。用好《黄桥历史文化研究》《黄钟》等本土杂志刊物,展现黄桥人民的文艺风采和知识底蕴。用好“最黄桥”公众号《文艺风雅》专栏、黄桥在线《黄桥人文》专版,打造黄桥文化线上阵地。

  让队伍成为文化的“主力军”。发挥镇文联的带动作用,将区域内音乐、书法、摄影等各方面人才凝聚起来,在文艺创作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文艺骨干带头作用。发掘扎根农村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支持开办名人工作室、大师工作站。鼓励镇12支文艺团队参加市以上的文艺演展和比赛活动,参加经常性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团队整体实力。(吕家发)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