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精工细|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沈锡芬

2021-08-28 12:16:44| 来源:中国网·美丽宜兴|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提到源远流长的紫砂文化,就不得不提起陶都宜兴。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大批祖祖辈辈从事制陶的手工艺人,他们中有一位聪慧、知性的女艺人——沈锡芬。

  中国网·美丽宜兴讯 提到源远流长的紫砂文化,就不得不提起陶都宜兴。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大批祖祖辈辈从事制陶的手工艺人,他们中有一位聪慧、知性的女艺人——沈锡芬。

艺精工细

  沈锡芬艺名:柳均,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轻工“十大工匠”、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陶都宜兴制壶名人。师从全国十大杰出能工巧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安碧。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宜兴人,沈锡芬自幼受父母辈制壶的影响与熏陶,酷爱紫砂壶艺。

  “母亲走了,她是我第一个启蒙老师”沈锡芬回忆道,“我从小就在母亲的泥凳边上玩泥,跟母亲送坯的船去厂里送货,帮她在船仓摇橹绳......”

  沈锡芬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女儿对制壶这门手艺感兴趣,十分欣慰,并尊重女儿的决定,为她找了一个嫂娘家的媳妇学做鱼化龙。

艺精工细

沈锡芬制鱼化龙壶

  在过去的那个年代,学习制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农忙时要在田间地头里干活,只有农闲季节才有时间认真学壶,从早上七点多开始,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家,期间一直坐在泥凳旁一动不动,只为争分夺秒,提升制壶技艺,用沈锡芬的话来讲就是:“大姑娘时,脚一按一个凹陷,做壶坐久了,水肿的......”

  出师后,沈锡芬要将做好的壶送去厂里验收,虽然那时已经有了自行车,但要运送一担刚做好的紫砂壶跑十几里地还是相当有难度的,沈锡芬感慨道:“那时候妈妈挑一篮子壶坐在自行车后面,篮子上弄两根绳挑着,小心翼翼地保护茶壶不被碰坏,我在前面蹬着送去厂里验收,过桥的时候后面重会翻车,我就人站起来,重心前移,趴在自行车龙头上。有一次,一个人踩自行车碰到了妈妈的壶篮子,我回头见篮子滴溜溜转着,妈妈在身后自言自语说,这小子骑车这么急,不知道这是我丫头多少心血......”

艺精工细

沈锡芬的父亲和母亲

  回忆那段艰苦的制壶岁月,沈锡芬反而感到很自豪,“结婚后,因为没钱买泥凳做壶,我就在窄窄方凳上做了几年,因为喜欢所以坚持”沈锡芬笑道。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沈锡芬坚信,吃苦耐劳是他们家祖祖辈辈留下的优良传统,也正是因为能吃苦,会坚持,让她在制壶的技艺上打下了扎实深厚的功底。不仅如此,受父母亲影响,家里的哥姐妹们个个会制壶,如今,小一辈里也不断有工艺师,助理工艺师,三带新秀等崭露头角。

  紫砂技艺的传承不止于亲情的羁绊,在沈锡芬的从艺道路上,有瓶颈,有阻碍,虽然一路跌跌撞撞,却一直都有恩师贵人相助指导,沈锡芬说:“要感恩一路上帮助我们、支持我们的老师”。

艺精工细

  如今的沈锡芬已是江苏省轻工十大工匠、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三十多年的制壶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制作功底,作品造型别致、选料考究、艺精工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勉励。沈锡芬的诸多作品荣获业内金奖,并被中国紫砂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厦门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永久收藏。曾多次应邀前往英国、美国、迪拜、埃及等国家陶艺交流。

艺精工细

艺精工细

艺精工细

  一捧五色土,数代紫砂人。

  无论在艰苦卓绝的困难时期,还是在美好富裕的新时代,古老技艺、悠久文化始终被无数从艺者们一辈一辈的继承下来,又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最终,汇入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责任编辑:DH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