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文化 > 今日聚焦 > 正文

花木文化琐谈之45:历史上的花木文化——殷商秦汉时期的兰文化

发布时间:2021-04-30 19:26:31  |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   作者:根华  |   责任编辑:DH019
研究花木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一下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独特的花木文化现象。在中国的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花木有不同的代表,与之相对应地有不同的花木文化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

花木文化琐谈之45:历史上的花木文化——殷商秦汉时期的兰文化

  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研究花木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一下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独特的花木文化现象。在中国的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花木有不同的代表,与之相对应地有不同的花木文化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遍查各种资料典籍和百度搜索查阅,比较权威或者说比较一致的观点大体是这样:殷商秦汉时期的兰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菊文化、隋唐五代时期的牡丹文化,宋元时期的梅文化,明清时期的竹文化。笔者作为江苏花木文化的研究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查阅的资料,进一步进行汇总,努力使花木文化研究更加大众化,更加科普化。

  大量的历史文献证实,中国的花木文化始于《诗经》的记载,或者说更早。远古的三皇五帝民间传说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开始种植并记载花木的生态环境、物候特点,并赋予花木一定的象征意义。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尝百草,尧时期的兰花种植,等等。在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花木代表是兰花。这一点基本没有异议。

  兰花是“最古老”之花,素有“花中君子”之誉。早在帝尧时期,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味、形四美俱全,又有气、色、神、韵四清之称,乃“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后人。他在《离骚》中多次吟咏兰花,并以兰花自喻,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因此兰花又有“楚兰”之称。后世诗人在咏兰诗中,也有许多名句,比如大唐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南宋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兰花是“最乡野”之花。“人是万物之灵,兰为植物之秀”。兰花生于山野,挺进朴实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不慕名利、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象征。人们以兰颂德,借兰喻人,借兰抒情。把兰花视为高雅纯真的化身,女儿名兰以寄望,艺人绘兰以寓意,诗人咏兰以言志,女人比兰以示美,男人慕兰表痴心。人们把好的文章书法称为“兰体”,真挚纯洁的友谊称为“兰谊”,朋友们契结为兄弟称为“金兰之交”,交换的谱贴称为“兰谱”,把存放文档的地方称为“兰台”。几千年过去了,华夏民族代代爱兰、养兰、植兰、赏兰、崇兰、咏兰的古朴逸风依然源远流长,香远清逸的兰花依然净化着人们的灵魂,美化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兰花是“最君子”之花。“蛾眉遐想忆王穑,不爱浓妆爱淡妆。浅浅水红称绝色,风情别种今难忘”。国人爱兰,是因为兰花不仅有外在直感的美,还有内在含蓄的美。这种表里如一的内涵美,与国人的审美观相一致,从而得到青睐和厚爱,被称为君子之美。兰花也被称为“君子兰”。笔者在朋友圈里以“君子兰”、“君子如兰”等命名的昵称有7人,可见兰花之爱。兰是中华地域里较为古老的物种,与其说是国人首先发现了兰,不如说是兰首先感惑了国人。它以默默含蓄的君子淡定,启迪和升华了国人诸多领域的思维与修养,从而自然奠定和演绎出了中华兰文化的传承,并得以发扬广大。弘扬兰花文化,传播兰花知识,有利于弘扬君子风范。

  兰花是“最王者”之花。不因环境恶劣,甘与荆棘为生的傲骨胸襟和个性,则极具王者的风范。孔子是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和王者风范的第一人。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人们喜爱兰,除了它具有内涵文化的敦厚情愫,更是因为它有人性的倔强——自强不息,不卑不亢,于平俗的静默中昭示和完善着儒家的中庸之美。无论是在贫瘠瘦壤的沟壑,还是在草木繁茂的幽谷,兰都能和平共处,安然繁衍,守时递香,不骄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它的谦和。而嗅觉里的那股超凡脱俗的清雅之香,常常令人瞠目叫绝、浮想联翩,感触多多、回味无穷。尤其当这种沁人心脾的清香,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时,也会不断调整着自身的放香浓淡:时有时无,似近似远、绝不浓烈倾淫,薰天呛地,恰到好处地给人视觉和嗅觉震撼般的极大享受,以致煽惑得圣人都感叹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也。”

  兰花是“最魅力”之花。兰的不张扬、不霸气,在动物界、植物界堪称楷模。具备这种胸襟,体现的更是中庸文化的博大内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教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慕虚名,淡泊名利不张扬,低调做人不得瑟, 和谐共生不孤独。而中庸之道的发展历程,则是孔子对“道”这个自然大法的集中凝练和不断实践、感悟最终过滤出的精华。通俗地说,在自然的所有大小环境中,包括人与兰,要想长久依赖生存,就必须尊重其各自的生存道理和发展空间,时髦的词形容,就是互惠互利。

  兰花是“最风流”之花。兰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灾害多多,为了繁衍巧妙地以花香来诱惑媒虫介入,促其授粉结实达到繁育目的。这种来自自然的昭示,也激惑了人类仿效,今天人们时髦的献花求爱方式,皆来自这种自然的启示,美其名曰:花为媒。

  兰花是“最聚生”之花。兰的内涵文化方式,还不断地昭示着我们人类自己更清醒地感知着万物都是以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方式依存的。兰花喜欢群居、聚生,祖孙几代互相提携接济,颇有尊老爱幼之亲情;肉质的根容得下大量的共生菌群,在菌群的作用下,分解着土壤里的养分,供其生长。根越壮,菌群越多,兰株越茂盛,两者相互依存。繁衍中,老的离去,新的诞生,周而复始,续变着生命的交替延伸,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强,符合新陈代谢的赓续规律。

  兰花是“最文化”之花。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不断激励着人类的聪明才智,从而也就完善和推进了中华兰文化的历久弥新,使众多文人墨客也加重了对兰的留意和敬仰,并在敬仰中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爱兰的初心就是感获它的大智慧,得以启迪和警醒。兰的文化既有中庸的精髓,又有自然的基素,刚柔相济,内收外敛,最是经得起考验和推敲的长久不衰的文化。(江苏花木文化研究根华供稿、东部战区创作室吴国平和中国刑警学院董杰供图。)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