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文化 > 今日聚焦 > 正文

溯本|开新 邹英姿刺绣艺术展苏博开展

发布时间:2020-08-30 19:45:35  |   来源:新民晚报  |   作者:冯丹霞  |   责任编辑:DH020
8月14日下午,“苏艺天工-大师系列”邹英姿刺绣艺术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展。作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六岁开始随母亲学习刺绣

溯本

  “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镇湖吴县有着2000多年的刺绣史。这里的人们习惯把刺绣称为“做生活”。“一架绣绷,十指春风”,这充满诗意的图景,是千百年来苏州镇湖女儿们的日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这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又优秀的绣娘。

  邹英姿的家,在镇湖街道新桥村,她和母亲都是远近闻名的刺绣好手。“过来做生活!”在母亲的一声招呼下,6岁的邹英姿就此开启了自己的刺绣人生。14年后,邹英姿师从王祖识先生深研刺绣技艺。多年来,她潜心研修画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继承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绘画、书法、摄影、雕塑等艺术形式于作品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8月14日下午,“苏艺天工-大师系列”邹英姿刺绣艺术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展。

  作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六岁开始随母亲学习刺绣,后随恩师王祖识先生深研刺绣技艺,熟练掌握了传统苏绣的各种技法,在继承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2008年所独创的“邹氏滴滴针法”,是第一件获得国家刺绣技术专利的刺绣技法。

  “滴滴绣”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意,以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滴滴绣充实了中国传统刺绣技法,拓宽了表现题材,也形成了邹英姿独特的刺绣语言。近年来她对劈针绣的挖掘更是让遗失了1300多年的技法得到了重生,使刺绣文化的优秀基因得以延续。这是四十年来,邹英姿一直身体力行以实现“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走近非遗”的理念,用手中的针线努力讲述好中国故事。她以五彩丝线在梦幻和现实中间穿行,为苏绣传承与创新增光添彩,“绣”出了一个深情的世界。

溯本

  溯本 ·开新

  本次苏博开展,共展出苏绣作品二十余幅。展览以“溯本”与“开新”为线索:“溯本”指对敦煌莫高窟流失海外的唐代刺绣《凉州瑞像图》(大英博物馆命名为《灵鹫山说法图》编号为MAS.0.1129,斯坦因编号Ch.00260)技法的挖掘、梳理、研究与复绣,以及敦煌莫高窟第 45 窟系列造像(7 幅)作品的绣制;“开新”指她原创作品图像内容与形式表现以及针法层面的发现、创制及应用。通过以上两条线索对邹英姿数十年创作实践及研究做一个必要总结,同时也对作为艺术品的苏绣的未来走向做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第一部分“溯本”,是对敦煌艺术的致敬。邹英姿自2011年不断探访敦煌,汲取古代艺术的营养。为复绣《凉州瑞像图》,她追随原作远赴大英博物馆、美国盖蒂博物馆、奈良国立博物馆观摩研究。在此过程中挖掘出了失传已久的劈针绣技法,并将这种针法运用到人物主题作品的创作中,其中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劈针绣作品《色空不二》即为其代表之作。此外第一展厅还展出了围绕《凉州瑞像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家在复绣探索过程中考察、拜访相关领域专家的文献资料,以及以劈针绣技法衍生创作的几幅作品。

  其中敦煌第45窟群像展,以艺术家特有的滴滴绣针法进行绣制,这种针法的特点在于针脚短,可以避免长针脚丝线本身对光的折射,非常适合绣制古朴典雅的作品。这一系列作品前后耗费约十年时间,是邹英姿刺绣针法技艺成熟的重要作品。

  第二展厅展厅以“开新”为线索,展出《冬至》、《缠绕》、《武生柯军》、《时间都去哪儿了》等作品。《冬至》以雪中的苏式门楼为象征,运用滴滴绣针法绣制,将苏式生活诗化的意蕴表现地淋漓尽致。《缠绕》通过对色彩解构,使得作为传统工艺的苏绣呈现出其当代性的一面,此作品为一个系列,其中一幅为大英博物馆所收藏。《双面绣人物《武生柯军》是邹英姿在研习唐代刺绣《凉州瑞像图》过程中,对于现代人像创作的一幅精心之作。《时间都去哪儿了》是邹英姿在用自己的刺绣语言对古老的青铜器物注入了温暖的情感,作品被苏州博物馆收藏。

溯本

  禅心·追寻

  “禅”一词来自梵语,本来的意思大约指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情。刺绣这种手艺,如果在做的过程中没有乐趣,显然是件苦差事,因为它实在太费功夫。但自从邹英姿正式拜师学艺以来,她完全钻了进去,从早做到晚,用她自己的话说,常常是从“鸟叫做到鬼叫”。由于有了精神的愉悦,身体的辛劳和困苦似乎烟消云散。

  在邹英姿的词典里,“艺术”是一个动词,动手而且用心。创新首先是要缘自于心灵的充实。有了体验,有了真情实感,自然才会有所创新。刺绣就其本义,并非绘画的附属品,中国传统文化中,“绣”与“绘”乃是并行的。绘画用笔墨丹青,有绘画的技法;刺绣用针线,也有自己的技法。

  近些年来,邹英姿常常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往博物馆的路上。青铜器、画像砖、竹简、古卷、石窟壁画和雕塑,这些中国美术史的主角,也成了她创作题材的主角。前不久,邹英姿在敦煌得知,有一件迄今所知最大尺幅的中国古代刺绣《凉州瑞像图》(一名《灵鹫山说法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但不对外公开展出。这幅唐代的刺绣巨制,图片上旋转行走充满力量的刺绣线条给了邹英姿很大的震撼,敦煌刺绣,凉州瑞像图,粗线条的表现,针法独特,旋转的方式,令邹英姿惊叹不已,一层一层的思绪包围着邹英姿,惊喜,赞叹不已,并且产生了想要动手绣它的强烈愿望。邹英姿想,我还年轻,我要用我的针线一点一点的“把它绣回来”。

  然而,这幅作品所用针法和表象方式却与当今流行的刺绣技法大不相同,这着实触动了邹英姿好奇的神经,随即进行了一点一点的的模仿和刺绣实验,但是仅仅通过图片的研究和模仿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大量查找文献资料也难以全面了解作品。她给大英博物馆写信,申请观摩此绣像。第一次申请被拒绝就第二次申请。当大英博物馆回复她,此件作品将与其他敦煌艺术品一道在美国洛杉矶盖蒂博物馆特别展出时,她就飞赴美国,终于得以一见真容。连续三天,她在博物馆里面对这幅作品细细的观摩和学习,做了许多的笔记。

  邹英姿用了4年多的时间,三百余万针,方才完成这件作品的1:1复制。在这四年当中,她一次次地探索这件唐代刺绣独特的技法和表现方式,挖掘出了当年流行现已失传的刺绣技法,发现了一些刺绣技法的源流。她还带着这幅巨大的绣品去向常沙娜先生、冯骥才先生、赵丰先生、张朋川先生、王金山大师、马德先生和奈良国立博物馆的内藤荣先生请教;也曾送到敦煌研究院,挂在一间大画室中请研究院的专家们指导。

  从研究《凉州瑞像图》开始,溯源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古人为师,探讨与思考古代工匠在刺绣中,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完美融合。并在其中挖掘出劈针绣的技法与特点,并运用劈针绣技法又成功绣制了敦煌第57窟最美观音像为题材的作品《色空不二》,2018年8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18年,邹英姿开始将《凉州瑞像图》劈针绣的技法全面运用到刺绣的公益教学上,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在到中学与各大艺术院校以及各少数民族绣娘,都开始学习与传承古代工匠的技法与精神。通过这件作品的复绣,也让邹英姿从技术到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得到了一次提高。

  古代的作品之所以让邹英姿着迷,是因为那时的工匠有着一份质朴和认真。每个时代的工匠为了谋生,得创造别人感到快乐的事物,但在艺术必须包含比娱乐更多的东西,才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凉州瑞像图》也许并不像当代刺绣那样精细,却饱含一种虔诚感,而这正是邹英姿与古代工匠产生共鸣的地方。端坐的姿态、安详的眼神,既是佛或菩萨的形象,也绣出了邹英姿自己的心境。

溯本

  绣心·修行

  2008年的一个夏日的午后,看着妈妈低着头,左手捏着一叠布料,右手拿着针线,中指上戴着一枚顶针,眯着眼睛,聚精会神地纳着一只鞋底,一针一针用力地顶破千层布料。一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场景展现在她的眼前。电光火石之间,这幕场景和她一直在思考的怎样才能避免丝线强反光,让刺绣“呼吸”起来这一问题对应了起来。她立刻开始了试验,试着把母亲纳鞋底的针法灵活改造运用到刺绣作品中,用短针脚的布线改变长针脚的排线。

  在之后的几天拆拆绣绣的来回折腾中,在日以继夜地连续绣了一个月之后,她找到了规律,一种特别的短针脚绣法,避免了丝线本身对光的反射,绣面上的炫光消失了,光影变化不定的现象没有了;再通过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混合镶色,画面变得温和又内敛,达到了她想要的艺术效果。

  邹英姿给这个技法起名为“滴滴绣”,含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思,包含着她对母亲无私养育的感恩之心。

  邹英姿用这种技法,绣制了一幅表现母亲的作品《眼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她又尝试着用这种极短的针脚创作出一批不同于以往的作品,用新的方法表现出不一样的质感和内心的情感。历经十数年的积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刺绣艺术语言。

  2009年,邹英姿开始准备滴滴绣的专利申请;2010年4月,向国家专利局正式递交申请,将滴滴绣的技法申请了技术专利,并在2011年9月获得了批准。成为了中国第一项刺绣技法技术专利。这给了她更大的信心。

  做为一个刺绣从业者,向历史、向古人学习是一条必经之路,在这条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人对信仰的虔诚和对艺术的尊重。正如中国美院杭间教授所说:“这个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刺绣在女工生活中,要把传统中忽略的东西提取出来,赋予现代的审美。”没有传承,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文明的光辉,这光辉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向古人学习,向传统致敬,这正是邹英姿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方向。

  苏绣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常表现为精致的、巧妙的、创造性的制作作品,这也是中国刺绣的精到之处。生活中,艺术家是通过美的理解,对生活作出概括和反映的,使生活中的美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挥,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刺绣作品的美并不完全取决于尺寸的大小和材料的贵贱,也不拘泥于技法,而在于独特的构思,辅以相应的技术条件,来达到物质材料本身所没有或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刺绣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多种风格特点,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邹英姿一直在想,能使自己留得内心一个幽静深思的耕耘之地,用艺术的语言和艺术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自己的心灵,融入自己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用千针万线绣出智慧、理想和审美情感。

  做刺绣,也是在讲述中国故事,如何讲好这个故事,就需要静下心来,找到刺绣的初心,把它绣出来。在这个初心是为了让人们得到温暖,让人们的生活增加美感,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邹英姿说:“人生如绣,绣如我心”,刺绣对她来说,既是谋生的手艺,又不吝为一种修行。能将职业与事业相融的人是幸福的,邹英姿已做到了这点。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